主页 心情日记 其它日记
日记内容页

永远的二月兰

  • 作者: 红棉
  • 来源: 古榕树下
  • 发表于2011-03-20
  • 阅读758
  • 从那一天起,我叫她外婆。

    二十年前,我到北方一个偏远的乡村度假。那是一个宁静、民风淳朴的小村庄,人们叫它裕庄。它坐落在长城脚下,村前有一条清清的河流,它从高高的山上像一条玉带蜿蜒飘下,溪水滢澈,映照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她默默地流淌着,好像在悄声细语着四季的故事和往昔的惆怅。

    我每天都坐在村前的小河旁,手里翻着画册,两只脚拍打着溪水,水花顽皮地溅到我的脸上,望着那蓊郁、缤纷钢蓝的远山,从遥远的天际绵绵延延而来,挥洒着无尽的远古的气息和质朴的情韵。

    在村口的一颗古槐树下,我经常看见一个老人手里提着一个竹篮子,来回的张望着。风厮扯着她花白的头发;她穿着青色皮袄,腋下的搭扣没有系上,露出一抹白色的衬里,那被岁月摩搓的脸是苍老的,但却透出一种淸濯和洁净。她遇到有人从村子里出来便问:“到孟庄吗?费心捎点东西吧。”她不断地重复着,只到有人结果篮子,老人才弯着腰默默的走了。她总是一个人来,又一个人走。我把身子趴在膝盖上,不再看山也不再看水,只望着她,想着她: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听村里人说,她姓张,抗日战争时代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她没有再改嫁,她说孩子他爹是为打鬼子死的,他没有别的亲人了,不能让他的坟头上长了荒草。她一个人苦苦的支撑着,战争中她给八路军做了许多衣服被子,冒着枪林弹雨悄悄送到大山的那边。那个住在孟庄的大娘有着和她一样的遭遇,是她的亲人也是她的战友。这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灵,从此,我担当起裕庄与孟庄的信使,传递着她们彼此情感的信息。从此,我经常走入老人那爬满青藤的院落,一家古老的纺车吱吱的响着,窗外的花椒树摇着一树的葱绿。

    裕庄到孟庄要翻两座山一条河,日头出来走,日头落了才能到。她给孟庄的老人带的是些吃的用的:拨落饼(把面摊在树叶上里面放上馅蒸熟)、萝卜糕、白面饺子、手套、袜子、帽子……然后我又从孟庄拎着差不多同样的东西返回裕庄。讲究实效的现代人往往会把这种往返看做没有意义的重复;现代趋于沙漠化、功利化的人际关系,很难理解正是这种往返,这片情感的绿洲,支撑着两个人互相牵连的生命。

    有一次,我要到集市上看皮影戏,老人让我顺便到孟庄看看,我答应了。看过了皮影戏又在镇上的书店转悠了打半天,早已把孟庄的事抛在脑后了。太阳已落山了,我只好打道回府了。回来时,我站在屋檐下,隔着珠帘说,我去孟庄了,她很好。院子里的鸡咕咕的叫着,老人拉着风箱,点了点头,灰白的炊烟袅袅地溢了出来,我转身便走了。

    过了两天传来消息,孟庄的老人溘然长逝了!我一下子就扑向了她的怀里哭的死去活来,“那天我没去孟庄,我撒谎了,我该去看看她,也许……”她抱着我也哭了,“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好孩子,人老了随时都会蒂落入土,只要她走时没受罪就是福,人老了只求这富了,求到就好。”她突然笑了一下,好像是在安慰我,又像在安慰自己,她的笑容那样动人、慈爱,那是不常笑得人才有的笑容。我不禁叫了一声“外婆”,她抬起了头,蓦地又流泪了,她抚摸着我的手,我的辫子。我看到了她疲倦的眼睛里燃烧着的爱。

    外婆总是摩挲着一封有一封寄给我的信,她说,“这信里都装着要说的话吧,有那么多人要和你说话,多好。”她的神情有些寂然。“能把信给我念念吗?”于是,我一封又一封给她朗读。她一边听,一边做活计,一会儿针涩了,便把只做了一半的鞋面子抵住下颚轻轻地唱了一支歌:“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声音有些沙哑低沉,似乎充满了惆怅之情。

    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我离开了外婆,每个月每个节日我都给她写信,我想让她知道世界上有人与她紧紧的牵着。又过了几年,外婆去世了,村里的人告诉我,经常看见外婆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等着邮差,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外婆在盼望中走完了她最后的路。

    去年我去裕庄,看见埋葬外婆的土地上开满了漫山遍野的二月兰,外婆坟前的草绿生生的,我把一封信悄悄放在外婆的身边:外婆,你慢慢读吧,明年我还来看你。

    外婆,你不相信“上帝”,但你更接近“上帝”,在你困苦的一生中,你从未放弃过爱。

    外婆,我永远的外婆。

    作者:申力雯

      本文标题:永远的二月兰

      本文链接:https://www.enjoybar.com/diary/13679.html

      • 评论
      1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古榕树下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