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6600万年前的一天,一颗比曼哈顿大一点的小行星以每小时4.5万英里的速度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床。撞击的力量大约是全世界目前核武器能量之和的1500倍,撞击产生了大量沸腾的蒸汽,大气温度升高到几百摄氏度,没有受到土壤、岩石和深水保护的生物全部死亡。包括恐龙在内的3/4的动物遭到灭绝。《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第六次大灭绝》一书中说,今天,另一颗小行星正在撞向地球,它就是人类。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1/3的珊瑚虫、1/3的鲨鱼、1/4的哺乳动物、1/5的爬行动物和1/6的鸟类走向灭绝。
在记录生物的灭绝时,在全球各地实地探访的科尔伯特也面临着许多危险。在考察一种濒危的青蛙时,她不得不“睡在一张像棺材一样的吊床上”;在调查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而酸化对生物的影响时,她在那不勒斯附近游泳,因为害怕淹死而感到惊慌。
她还介绍了“生物灭绝”这一概念的产生。直到18世纪,科学家们还不知道物种会灭绝。许多研究自然史的人认为,生物只会在很长时间内缓慢地灭绝。这种观点跟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致,物种会灭绝,但是非常缓慢,在其竞争对手对环境适应得更成功时,它们才会灭绝。但路易斯和瓦尔特·阿尔瓦雷茨父子提出,小行星的撞击急遽地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当动物们突然要面对它们在进化史上没遇到过的环境时,缓慢的适应就没有意义了。
科尔伯特描写了许多拯救濒危动物的努力。有一种大型蝾螈,叫大儿鱼,长得很丑,像恐怖片中的动物一样。它们属于濒危物种,布朗克斯动物园在繁殖它们,然后在纽约州把它们放归自然。这家动物园还有一个项目是拯救大西洋岛屿上的一种鸟——苏拉冢雉,它们下的蛋要在火山灰中孵化。它们会把蛋埋起来,借助当地火山的活动给蛋保温。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制作了一个孵化箱,模仿火山灰。鸟下蛋后,工作人员会骗它们,把蛋拿走,它们就会再下一只蛋。
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是“长着翅膀的东西”,用的是艾米莉·迪金森诗中的典故:“希望是长着翅膀的鸟儿,栖居在人们的灵魂之中,吟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永无止息……我已在最荒凉的陆地上,听到过它的歌唱,也在最陌生的海洋中听到,但它纵然身处绝境,也不向我索取分毫。”这一章写的是夏威夷的一种乌鸦,这种乌鸦目前地球上仅存大约100只。为了让一只雄性乌鸦繁殖,需要得到它的遗传物质。但是它拒绝交配,因为它是人类养大的,不认为自己是一只鸟。一位女性工作人员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抚摸它,希望能激起这只雄鸟的欲望,但一直都没有成功。“失去一个物种会令人心痛,所以我们愿意给犀牛做超声波,用手爱抚乌鸦。”
有那么多物种会灭绝,在拯救它们时该采取什么样的优先顺序呢?科尔伯特说,有些动物很有魅力,知名度高,在情感上令人难以割舍。熊猫会比虫子、昆虫更吸引人。好在大熊猫需要很大面积的栖息地,如果保护大型动物,有可能同时保护一些我们甚至不认识的更小的生物。除了在人工环境中帮助濒危动物繁殖,还要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要努力保护更多的地方,让动物们迁徙过去,在那里进化,幸运的话,它们将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