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盏,是中华缠枝纹簿胎玉壶。”近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上线后很快就火爆出圈,该部短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当中的中国文物——小玉壶精出逃回国的故事,连续几天登上热搜,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评论和共鸣,短剧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非凡,历史沉重,表明了中华儿女希望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的愿望,以及不忘历史,国力强盛之时带它们回家的期盼。
短剧制作精美良心,意义非凡。这是《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的首要原因。制作者真诚用心,主创人员对我国文物现状做了充分的调研,更对文物的历史和对应文化背景做足了功课,短剧没有什么特效加持,也没有复杂的故事线却因为立足现实而备受好评。该剧灵感来源于一位网友的评论:希望能拍一部文物拟人化复苏逃离大英博物馆的故事。在这个流量必争的时代,创作者停更三个月专门前往英国拍摄。他们说是:“这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子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触摸博大精深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魅力。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的走红,再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
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承载,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结晶,是当代人与祖先对话的本体,它们承载着过去夺目的光辉,也昭示着未来的美好希冀,堪属国之瑰宝。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物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中赓续的文脉正果。纵观古今中外,对文物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水平。通过文物能为我们今天的文明发展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找寻到通向未来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