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外国文学批评来自那些“窃天火,煮自己的肉”的翻译家。因为他们能通晓作品所在国的母语,在亲临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知语调、知氛围、知特征、知风俗、知趣味、知韵律、知成色、知蕴含、知脉络、知由来,便有切身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他们翻译之余的绪论、情动之下的述说,均出自身临其境的体会,便自成体例、自成系统,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便是三言两语的点评,也是一语破的,切中肯綮,有言简意深的风致。譬如傅雷、罗大冈之于法国文学,草婴之于托尔斯泰,汝龙之于契诃夫,朱生豪之于莎士比亚,扬武能之于歌德,叶君健之于安徒生,季羡林之于印度史诗,周作人之于日本文学,鲁迅之于“被压迫的文学”,还有董乐山、蓝英年、童道明、吕同六,王道乾、罗念生、张谷若、傅东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