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中说课稿范文(英语、历史)#】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初中说课稿范文:英语
一、教材分析
这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中心话题围绕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 and compare people这个题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能准确地用英语在交际中运用本单元的话题对自己与他人进行描述,作出比较并进行判断。并让学生能在做中学。通过听、说、读、写来学习比较等级,加深对比较等级的语法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初步运用这一语言结构进交谈,为后面 Section B 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培养同学间的友好相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中能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部分形容词的用法。所以,这些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目标词汇:outgoing , more , than , calm , wild , athletic , twin ,tall , short , thin .
目标语言:Is that Sam? No, that’s Tom. 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Sam.
Is Tom smarter than Tim ? He’s calmer than Sam.
(2)语言技能:能对人物的外表进行描绘,个性进行比较,能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话题对自己与他人进行描述,作出比较并进行判断
(3)情感目标: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4)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提高听的能力,锻炼学生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及知识自学的综合能力。
(5)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关注自己和身边的人。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国情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现阶段外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目的语素质教育、潜在外语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四方面。
三、重点与难点
Important points :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Is that Sam? No, that’s Tom. 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Sam.
He’s calmer than Sam.
主语(sb / sth)+ be +形容词比较级 + than +…
Difficult points: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the comparatives with –er/ier and more
四、学生学情分析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以中等生为主),他们学习英语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有待培养知识的扩展运用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部分学生不自信,羞于表现,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尽量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广泛参与,有更多的机会来说英语,减少他们的恐惧感,缺少丰富的语言基础,对某些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阅读和书面表达中加以落实,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教学策略
1、兴趣活动策略:采用游戏、唱歌、竞赛、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采用对话、表演、竞赛的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制作课件等来展开课堂教学。
2、开放性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3、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
4、 注重评价方式和鼓励措施。
5、教法分析: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情景教学。
学法分析 :课前预习法、观察发现法、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手段:recorder powerpoint
主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七、教学程序:
1、Step1:Greeting and lead-in
采用兴趣型的教学策略用简单易学的英语歌曲,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或循序渐进地导入所学的内容,同时也能给自己适当的减压。
2.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利用多媒体逐步出现6组图,分别是引导学生说出新单词)设计目的:学生是任务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课前任务自主学习新单词,让学生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单词融入句型来学习,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识记单词。
3.step3 practice
task1 运用听力(1a,2a,2b)pairwork (1c,2c)role---playing(3a)等口语练习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目标英语的语感。
①Tom’s ______than Sam.
②Tina is ______than Tara. She’s also______.
③Pedro’s ______than Paul. And Paul’s _____ than Pedro.
设计思路:这部分我们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进行了反复的操练后,让他们思考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并做出了归纳(比较级规则变化口诀)
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对句型的掌握更为深入,透彻,从而突破了这个重难点。
Task2 Make sentences as more as you ca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设计思路:
反复操练是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练习句型来强化巩固单词,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句型。采取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适当引入竞争教学,使学生在激烈、快乐的竞争氛围中,巩固了重难点。
Task3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past and now.
(始终围绕主话题开展活动, 既"巩固新知",使学生通过活动的方式进一步熟悉新的单词又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任务具有趣味性,拓展性和挑战性,自己的创造力,审美观,艺术和感觉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灵感和智慧。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所学的语言知识更有用武之地。
4、归纳总结
本课除了板书所呈现的重点内容外,又把比较级构成浓缩成口诀形式,巧妙地总结本课重点、难点,学生又通过动听的节奏,进一步巩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5、sing the song: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 together, together
(歌曲形式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ings that are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your friend .
2.初中说课稿范文:英语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初一新教材第5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现在的活动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人们正在干什么。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活动的描述,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watching.
What is he doing? He is doing homework.
Is she reading? No,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2、能力目标:
(1)、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来描述人物的外貌,并根据描述画出人像。
(2)、能概括人物的外貌特征并根据人物特征推理出某一人物。
3、情感目标:
通过描述同学、教师或自己的偶像的外貌,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爱好,增进情谊。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并运用描述人物活动和地点的词汇:
watching, doing, eating cleaning, playing, reading, swimming, shopping, pool, school, mall, library
2、掌握并运用简单的英语交际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watching.
What is he doing? He is doing homework.
Is she reading? No, she is doing her homework.
(四)教法设计
对本课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
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
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一般过去时的用法等都需要教师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拦路虎",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展开情景对话。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使人人开口,使人人都有成功感。通过对话逐步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部操练第三部分问答游戏时,猜中的同学老师给予鼓励,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4.学生独立操作。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这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5. 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填表和动词填空的练习,以检查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还采用了幻灯片,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 辅助作用。
(五)学法指导: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
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大有好处。
2.科学储备大量知识。
学生不掌握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所以学生必须了解语言规律,掌握丰富的词汇,熟知语法规则,会熟练表达由各个话题而展开的交际内容。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
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
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
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动词的ing形式,和上节课的重点句型。通过对重点句型的变形导入新课。安排猜谜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之新知识。然后翻开课本学习2c,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接下来再讲2a和2b,之后是3a和3b.讲解4时,难度再次加大,因为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图片。于是我利用教材所给的图片和问题进行引导,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在就图片回答问题。问题有答案之后,要求他们讲述图片,这个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后我在就学生的讲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下课前布置作业,结束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有意识的降低教学难度,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任务性教学为主,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由于缺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敬请各位专家老师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3.初中说课稿范文:历史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集中反映。变法运动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 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的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单讲述三次战争(特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为彻底,效果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彻底,谁就可以成为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 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4.初中说课稿范文:历史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3、“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4、“深度迁移拓展升华”,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 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5.初中说课稿范文:历史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土地改革》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课主要有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也就是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过程、意义三个方面介绍了土地改革的历史。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初步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同时对历史大事件与社会热点比较感兴趣,自我探究意识强烈,但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本课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基本内容和土地改革开展的基本概况,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视频播放和图片展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开展,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土地改革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播放《暴风骤雨》视频片段,以1946-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土改的故事,引出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因此,土地改革这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从而营造凝重而焦灼的氛围,顺势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片段设置相关历史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状况的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表格当中的数据。在学生分析的过程当中,我还会提醒学生结合本课教材的第一段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待学生思考完后,我会请学生进行回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很全面,我会继续抽问学生进行补充,并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后由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表格对比,能够培养学生读表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适当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为下一阶段土地改革的过程打下基础。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的图片,提问学生:你知道这部《土地改革法》是什么时间颁布的吗?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够回答出是1950年6月,但是对于该法律的内容,学生可能了解得不是特别清楚。因此我会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内容和地位。
在学生掌握之后,我会采取抽问的形式检查,后由我进行总结:《土地改革法》主要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位是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课前利用空余时间预习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在这一环节我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土地改革》的纪录片,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我会及时提示学生注意土地改革的地点和步骤。在观看之后,我会请学生讲述土改的开展过程,并且给予客观性评价,后由我进行总结:土改是于1950年冬,分期、分批在新解放区内开展,在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作为本课的难点,我会组织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讨论和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讨论之后回答问题,我会再加以总结,明确主要以下有三点:第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第二,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第三,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通过小组讨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我会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改革的调查报告,下节课讨论。
有关乡土史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