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师听课记录范文五篇#】教师听课记录能反映出教师们听课的认真程度,也能很好反馈意见给讲课的教师,共同进步。以下是古榕树网整理的《教师听课记录范文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教师听课记录范文
一、导入: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对于圆我们有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一下。
2、看见过方形的车轮吗?(课件:唐老鸭骑方形车轮的车子)
为什么笑呀?(生述原因)
3、摸一摸手中的圆片,在桌上滚一滚,感觉怎么样?(没有棱角)
我们说方形能给人以阳刚之美,那么圆形给人以曲线美,圆形是平面内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4、唐老鸭骑车时它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不平稳)
学生模拟平稳着走路。
5、(课件:小强骑车)车轮安装时该把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圆的中心)
(课件:小红平稳骑车)猜想为什么安在中心走起来就能平稳了?(圆点到圆边的长度一样)
板书:圆中心的一点到圆边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6、指名指出课题中圆的圆边上、圆内、圆外。
二、新课:
下面我们来证实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1、可以怎么证明,师述方法,学生找手中圆的中心,找到后小组交流。
2、指名说是怎样找的?
谁用的是对折的方法?能找到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吗?能找到几条?画出来。
圆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3、证明这无数条线段一样长,你有什么方法?小组讨论。
指名说方法。
4、边展示边指出定义:圆心、半径(一样长、无数条)
能解释车轴为什么安装在圆心上了吗?
5、看圆形的折痕有没有比半径更长的线段的呢?
有什么特性?自己来解决,完成“工作报告单”。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全班对照报告单交流。(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叫直径,无数条,长度相等,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
6、回顾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到的?观察——猜想——实践——获得
提倡这种学习方法。
三、会画圆吗?自己画一画。
指名板演画圆,师问生答:每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再画一个圆。
比较大小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指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练习拓展:
1、体育课上要在操场上画圆,你打算怎么办?
2、生活中随处可见圆,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欣赏课件:有关圆
2.教师听课记录范文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生齐答)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4、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华山图)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1)(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播放华山的录像,师配解说语)
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这句话。(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理解华山的高。)
(2)齐读。
(3)指导背诵。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指名读。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学法。
3、指导朗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3.教师听课记录范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 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师听课记录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πdh=2π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 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
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5.教师听课记录范文
学习内容:
《我的小鸡》
学习目标:
欣赏歌曲《我的小鸡》,在音乐声中,自由地用体态语言表现歌曲的节奏。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评价方案:
听到叽叽叽叽”、“我的小鸡”、“可爱的小鸡”、“毛茸茸的身体”等,这些歌词时做相应的律动。一部分同学当“我”,一部分同学当小鸡,跟着歌词内容和歌曲节奏,自编动作进行“我和小鸡”的唱游活动,表现人和动物之间的亲密感情。达成目标
学习重难点:
感受、听辨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尝试用运用表现自己想象中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1、乐曲谱例
2、音乐mp3
学习活动方案:
一、情景导入、激趣引题:
进入“鸡村”玩。
二、聆听歌曲、创编表演:
听音乐《我的小鸡》(欣赏乐曲第一遍)。
问: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么样?他们在干什么?(游戏、跳舞)
运用情景引出主题,在听、说中自然地融入到了情境中,为学生欣赏音乐做好了铺垫,自然地过渡到了感知音乐的性质。
三、结合图谱、完整欣赏。
四、分段欣赏、感悟音乐:
1、第一遍聆听歌曲时重点让学生听出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情绪。
2、边听边动:第二遍聆听时可让学生为歌曲中部分有代表性的歌词编律动,如“叽叽叽叽”、“我的小鸡”、“可爱的小鸡”、“毛茸茸的身体”等,听到这些歌词时做相应的律动。
3、第三遍聆听歌曲时可让一部分同学当“我”,一部分同学当小鸡,跟着歌词内容和歌曲节奏,自编动作进行“我和小鸡”的唱游活动,表现人和动物之间的亲密感情。
五、两两合作、快乐体验:
1、两两合作,小结前面的表演,请一组小朋友示范,规范要求。
2、在一组小朋友的带领下,合作表演第二遍。
3、邀请一个好朋友自由表演。
六、老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