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古榕树小编,这个问题我来为大家进行解答。承德最大的小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世纪70年代的承德西大街。 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和北京周边的其他城市相比,承德距离北京并不是最远的,但因为群山阻隔,交通落后,至今仍是最不方便通达的城市。
然而,在300多年前,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清朝皇帝每至夏日,都会经当时最宽阔平坦的道路——皇家御道,从北京前往承德避暑办公。皇帝的到来,让一个名叫热河上营的小山村,很快发展成为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到了清朝末期,皇帝不再前往承德,后来加之军阀割据、日伪占领,这个城市由兴转衰。
如今,承德再次因避暑山庄而兴。它依托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正在向“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
康熙在小山村构筑“无形长城”
承德位于长城古北口、喜峰口以外,古为塞外之地。
清代以前,生活于此的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多数逐水草迁徙。明朝时建立过卫所,尽管也兼理民事,却带有军事性质。特别是修筑长城、卫所内迁以后,这里便成了蒙古族游牧的场所。历史上也曾遗留下几座古城,但由于年代久远,牧民们又不大注重城池的保护与维修,渐渐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了。
承德市文物局副局长孙继新介绍,满族入关之前,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喜凉而怕热。“入关后,大量满族人来到北京。由于不适应夏天炎热的天气,许多人都患上了天花。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天花,在25岁时早逝的。”孙继新说,当时8岁的玄烨并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之所以让他继承皇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得过天花,从而避免了因皇位频繁更迭,对王朝统治造成影响。
顺治留给康熙的是个危机四伏的王朝。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开始着手解决与边疆各民族的矛盾冲突。如何教化和慑服曾是同盟军的其他民族,康熙思虑良多。
“1691年5月,古北口总兵蔡元上疏修复长城。”孙继新说,对此,康熙下旨称:“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很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和习性,因此,他放弃了统治者沿袭千年的长城情结,“我朝施恩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第一次跳出长城这道藩篱。
崇尚骑射的康熙还是位喜好行围的人,从登上皇位第4年后的43年里,他在现围场坝上地区设置木兰围场,让八旗子弟每年都到此跑马射箭。每次围猎动辄万人,沿途就要修建行宫。
孙继新介绍,1701年腊月,康熙率一队骑兵出长城古北口百余公里,进入热河地区的武烈水河谷,发现不远处有一洼温泉,水雾蒸腾。随行官员称,温泉名叫热河泉,前方不远即是热河上营。康熙环顾四周,发现此地人迹罕至,景色优美,河流、湖泊、森林、山脉等多种地貌聚集,且四面山峰林立,形似朝揖。
“康熙皇帝前半生以武力统一中国,国力强盛,一切让他志得意满,热河的地形很符合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孙继新说。
七个月后的1702年夏季,康熙再次来到凉爽宜人、林茂水沛的武烈水河谷。“热河处于北巡路线的中间地带,离北京并不远,各省奏折朝发夕至,可快速送抵。康熙踏勘了周围山川形势后,正式颁令兴建热河行宫。”孙继新说,自1703年开始,热河行宫开始动工兴建。
避暑山庄不仅是康熙避暑办公的场所,还是一处与蒙藩上层首领际会沟通的离宫别苑。在避暑山庄里,康熙和各兄弟民族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用自己的方式,构筑了一道“无形长城”。
而人员的汇聚,也使这个“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的小山村,慢慢有了城市的雏形。
“承受先祖德泽”,雍正取名“承德”
经过近90年的建设,避暑山庄成为一座占地564万平方米、宫墙长达10公里的大型皇家园林。康、乾、嘉诸帝每年大约有半年左右的时间驻跸其间。
皇帝在承德避暑的同时处理朝中事务,有时还接见外国使节。在接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政教首领,处理民族问题等方面,比京师还要活跃。
孙继新说,因皇帝的频频光顾,且驻跸时间较长,随驾的王公大臣也纷纷围绕山庄建造府邸,诸如伶府、诚王府、庄王府、五爷府、七爷府等。有时皇帝还赏赐他们园邸,如雍亲王胤镇就曾有康熙帝赏赐的狮子园。直至今天,还遗有位于裕华路附近的肃顺府。这些府邸除住有王公大臣的家小,也有一定数量的守卫、奴仆等。
承德建制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初设热河厅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继位后,从未来过避暑山庄的雍正,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改为承德州,自此始用承德二字为官方命名。
乾隆年间,曾设热河道、热河厅、承德府。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立热河都统署。道光十七年(1837年),热河地方官员、衙署统归热河都统署节制,承德成为清代省级行政单位的治所。
孙继新称,与避暑山庄同时期建设的还有位于山庄东面和北面的12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它们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有的仿自西藏,有的仿自新疆,是多民族建筑艺术交流与融汇的结晶。几乎每一座庙都蕴藏着一段民族团结的历史。许多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诸如清廷平定达瓦奇、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六世班禅为乾隆帝祝寿等,都与之息息相关。”
各庙除设有八旗官兵护卫外,其中很多还住有喇嘛。据道光十八年(1838年)统计,共有喇嘛1021名。
《承德市城乡建设志》责任主编陈宝森介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凿西沟新河(今承德市区二仙居旱河),随之又修建大石桥等五座桥梁,从而拉开了承德城市建设的序幕。
“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井邑纷阗有卖蒸’的都市。”陈宝森说,人口的不断增多,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一道谕旨中写道:“热河地方朕每岁木兰秋狝,先期驻跸热河,数十年来见该处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皇祖(康熙)诗云聚民至万家,今则不止于万,俨成大邑矣。”
由此可见,承德由一个小村落,因为避暑山庄的兴建,至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一个大都会。
今日避暑山庄。 孙占军摄
建制兴学确定城市地位
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承德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兴盛起来。
孙继新说,热河兴学始于乾隆三年(1738年),该年兴办义学,是为州学,生童250至260名。并规定科举考试的学额,每年取文童6名、武童4名。乾隆七年裁承德州后,生童考试归并密云县,在通州应考。到乾隆四十一年,开始酝酿在府署所在地(今头牌楼路北)兴建考棚事宜。准考的范围也扩大了,规定“外来民人子弟凡身家清白,寄籍二十年者,俱准考试”。
据91岁的承德文化名人尹忠介绍,当年热河考棚在应试之年,各地来承德应试和陪试的有500多人,御道(今西大街)前后街的商家生意格外兴隆。废除科举制度后,该处考棚的院舍做了热河中学堂的校舍。伪满时期,曾作为热河省立承德国民高等学校。承德解放后,在这里办过汽车修配厂和承德地区农机修造厂。如今,随着城市改造,考棚古建筑遗迹已消失殆尽。
孙继新称,承德府教育大发展的标志是兴建热河文庙。它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落成于乾隆四十四年五月。文庙落成时,乾隆亲诣行释莫礼,并特为题写对联直抒胸臆:“有开乾隆必先冠古今而重教化,无思不服合内外以振文章。”
热河文庙位于现承德市区西大街二牌楼路北,曾破损严重。2011年6月,重新修建后,我国三大文庙之一的热河文庙再现往日容貌。
尹忠说,小学时,他曾多次参加文庙内的祭祀活动。“据说,皇帝亲诣行礼或遣官行礼时,乐章照北京太学所奏,香帛、祭品照致祭山东阙里之例。由地方官致祭时,所用乐章、祭品等照直隶省学宫办理,等级很高。”
文庙落成后,乾隆还将《圣祖诗文全集》《世宗诗文全集》《乾隆御制文集》及武英殿刊刻的御纂钦定书籍等92部376函贮于文庙尊经阁内。
在动工兴建文庙的第二年,热河同知伊桑阿在板棚街兴建了秀峰书院。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海忠又建振秀书院。此后,承德其他各县也陆续兴建书院,滦平有滦江书院,丰宁有凤山书院。
学校、考棚的兴建,大大促进了塞外文化事业的发展。至《钦定热河志》编纂告成,“畿辅东北一大都会”正式载入史册。
承德教育的兴办和发展,与其作为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密不可分。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清政府对承德文化教育的开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最终使承德从一个历史上没有皋比之传、弦诵之声的荒略之区,创办发展起了有官学、书院、义学在内,以承德府学为地方最高学府,以热河文庙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的相对完整的学宫体系,从而在承德营造出学庠渐起、礼乐弦颂日兴的人文环境。
“国际旅游城市”助力现代新城
承德在清代作为第二政治中心长达一个多世纪,其政治中心地位的确定和维持,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正是对皇帝驻跸的过度依赖,使得1861年,慈禧在承德通过发动辛酉政变夺取皇权,下令“停止热河一切未尽工程”后,至清朝灭亡,皇帝再没有来过承德。“承德自此开始近一个世纪的衰落。”陈宝森说。
俄国旅行家波兹德涅耶夫1893年来到承德,他在见闻中称:“只是在有历代皇帝前来巡幸之时,承德府才得以兴旺发展;皇帝一走,它就成为一个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提高它的行政地位也是只能赋予它以微弱的生气。”尽管这位旅行家还称,街里仍有124个商铺,但无法掩盖承德萧条的景象。
陈宝森说,从1861年至1911年,承德限制商人往来,城市建设没有什么发展。从辛亥革命到1945年,承德在旧军阀、日本侵略者统治下,大量文物被盗卖、劫运,古树遭砍伐,古建筑遭破坏。
1946年至1948年,承德处于战争拉锯地带,古建筑园林和文物由于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严重破坏,城市满目荒凉。
到1948年11月承德解放时,这座清初形成的山城,建成区只有6平方公里,人口(包括农业人口)仅5万余人,没有一条柏油路,没有一条下水管线,没有一栋像样的楼房,百余条街巷都是土路。
“旧时的承德市区范围,基本都在避暑山庄周围,北到普宁寺,西到头牌楼,南到翠桥,东到磬锤峰,现在都在承德老城区范围内。”陈宝森说。
1956年1月,1928年成立的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也结束了28年的省会历史,成为河北省的省辖市。
1982年,承德被列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当下之承德,置身于京津冀区域加速发展的大势下,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承德着眼于破解城市发展空间狭小瓶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通过建设滦河72公里城市经济发展带、机场临空经济产业区、双峰寺水库皇家康养休闲区和大黑山国际滑雪度假区“一带三区”,加快打造特色鲜明、布局科学、功能清晰、集约发展的现代新城。
2016年,承德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636.58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2.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6.58亿元。
到2016年,承德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117平方公里。今后5年,承德市将加快实施“一带三区”城市发展战略,拓展城市空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以上。
今年5月31日,承德普宁机场正式通航,为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9年,京沈高铁计划通车,届时,制约承德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被打破,这座因山庄而兴的旅游名城,必将加快其重新崛起的步伐。
相关
老承德街的胡同
被称为承德“活地图”的尹忠老人说,老承德街虽然地域面积不大,但街巷地名并不少。其中,只有少数是始建时即取名的,大多数原无正式定名,而是人们根据附近景物、地形、住户姓氏,逐渐叫起来的。
老承德街的胡同名称由来可分为十类:
一是以清代皇子、皇族、王公大臣的官府以及活动地点定名,有瑺王府、庄王府、佟王府、五爷庙、七爷府、和珅府等。
另南营子大街路东是清廷官员的聚集区,当年有舒、钟、蔡、富、苏、陈、冯、张几大姓的满族八旗和内务府官员及后辈在此居住,但由于混居在一起,不好以哪一家的姓氏来命名,于是用南营子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胡同来区分。还有都统署东侧的胡同,被分为东一条、东二条、东三条、东四条。
二是以官署、学府、银库、驻防兵营的建筑位置定名。当年热河考棚旧址,西侧胡同叫中学堂系胡同,西大街路北热河道尹署附近,总称为道尹署门。文庙西侧的承德府学教授署,市民把这里地名叫老师衙门。火神庙后街有清代的银库建筑,此地叫银库胡同。
三是按早先在此居住的商界和文化名人姓氏定名。如葛家胡同、马家胡同、穆家胡同,再就是温家沟、潘家沟、柴家沟、赵家沟、吴家沟、孟泉沟、王家花园、劳家园子、曹家园子。像西大街的四人沟,因为有四姓在这条沟里住,不能都挂上姓,只好叫作四人沟。
四是以商家铺号名定名。如义泰兴胡同、永兴隆胡同、协成泰胡同、聚顺永胡同、永聚德胡同、三义号胡同、广兴店胡同、养生店胡同等。
五是以经商种类或是按某一种行业集中在一个地址,多家门店占据这条街巷而命名的。如粮市街、草市街、马市街、皮袄街、板棚街、鸭子圈(后叫东兴市场)、窝瓜园、韭菜沟、南菜园子、火药库沟、铁匠炉胡同、骆驼场子胡同(在于家沟里)等。
六是以寺庙祠堂、宗教活动地址定名。因老承德街庙宇特别多,俗称庙城,所以一些名称不仅是寺庙名,也是当地的地名。如高庙、城隍庙、文庙、火神庙、山神庙、酒仙庙、药王庙、忠义庙、三义庙、会龙山、钟鼓楼等。
七是以景物建筑或地形特征定名。像山庄的几座“门”,在这些“门”的附近也有民居,所以它也成了地名,如丽正门、德汇门、小南门、碧峰门、流碑亭门、惠迪吉门。再比如大石桥、二仙居桥、通济桥、太平桥、虹桥、断桥子(现翠桥)、五云桥、迎水坝、流水沟、小溪沟、牛圈子沟、石洞子沟。
以地形的特征定名的有,粮市街的耳朵眼胡同,火神庙街的坛子胡同,南兴隆街的辘轳把胡同,陕西营街的小梁胡同,枯柳树街的臭水坑。
八是以排列、对称或占道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而定名。如头道、二道、三道牌楼;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沟,大、小于家沟,大、小榛子沟,大、小佟沟,大、小北沟;南、北兴隆街,上、下营房,上、下二道河子。
九是以居住民族或来住者原籍而定名。如上二道河子居住过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官兵,那里就叫蒙古营;二仙居的陕西营,就是当年清朝陕西原籍的绿营兵的兵营驻地。
十是以谐音而定名。如西大街监狱的西侧有座桥,原本叫西虹桥,曾经断过,叫断虹桥。后来人们看见由监狱去上二道沟刑场要过这座桥,以谐音取名断魂桥。
而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承德市区新建街巷更多了。为加大对地名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力度,承德市区又新增了丹霞路、元宝山路、畅远东路、安远路、钓鱼台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