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10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精选10篇)

时间:2023-11-24 09:25:18

1.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早使用的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2.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3.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3、能对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

4、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

5、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工具的市场效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2、能把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分类结果记录表、不同类工具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把你知道得写下来。

每组一张白纸,小学生分组统计各种工具及对人类的帮助。(3分钟)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师把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

评价并表扬优胜小组

二、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

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师提示:

1、注意安全

2、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这组变量。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三、给工具分类

师出示写有各种工具的统计大表

师: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望远镜能帮助我们望得更远,飞机能帮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让我们试着把这张表中的工具分分类好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

生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师相机指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分类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分类

交流展示分类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不需要统一或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结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结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第二课时

一、工具的发展历程

课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师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发展史并讨论工具的发展趋势。

师:工具的发展如此之迅速,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以自己选的工具为例,谈谈技术是怎样促进工具发展的。

师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进

师:工具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时总会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用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列举各种工具的优点和缺陷

鼓励学生得质疑精神,(列举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生完成自己的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改进意见

三、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

2、市场调查,了解自己的改进工具是否受到欢迎。

4.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5.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

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6.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2、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四)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7.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适温度为20-25℃,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8.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9.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10.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篇十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4、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