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被称为“哏儿都”。在天津的文化基因里以诙谐幽默见长,戏曲艺术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以老天津的戏园子特别多。最早是“茶园”。
早在清代中期,就有“金声”“庆芳”“协盛”“袭胜轩”四大茶园名满津城。道光初年崔旭作《津门百咏》,称“茶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外有堂名”。
茶园,顾名思义还是以卖茶为主,戏曲表演只是招徕顾客的辅助手段。到后来就发展成了戏园。光绪十六年(1890),在东浮桥(今金汤桥)迤东,建造了“东天仙戏园”。
因在海河西岸的荣吉街有个 “天仙茶园”,这座新戏园只能在前边的加个方位字。津门早期戏园喜用“天仙”命名,如上天仙、下天仙、北天仙、西天仙、中天仙等,一时相习成风,彼此争胜。
新建的东天仙戏园坐南朝北,初建时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310平方米。楼上为两级包厢,一级25个、二级30个,每个包厢可容8至10人,楼下散座均为条凳,并实行男女分座,整个戏园可容纳一千余名观众,一跃成为天津最大戏园。
光绪二十八年(1902),意、奥租界设立,东天仙戏园被圈入奥租界,奥租界在戏园门前修了金汤大马路(今建国道),使它的地利优势凸显出来。
当年红极一时的名角们竞相来此演出,如程砚秋、王凤卿、高庆奎等,刚刚走红的梅兰芳在天津的首演也是放在了东天仙。
上世纪20年代后期,租界里的春和、北洋、天华景等戏院相继崛起,华界老戏园受到冲击,东天仙降为三等戏院。1931年,刘霁岚出资,对破败的东天仙戏园拆除重建并更名为“东方大戏院”,不久又恢复旧称。
1937年赵兰亭接手,改名“天宝戏院”,仍演出京剧、评戏、梆子等。天津解放后,先后改名为“民主戏院”“民主剧场”“民主影剧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座建筑又成为歌舞厅、影剧院、俱乐部,直至破败荒废。去年5月,天津首家“德云社”选址东天仙戏园旧址,也给这座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注入了新活力,也让天津这座曲艺之乡焕发出了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