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客家人与擂茶,一如瘾君子与烟酒一样,久而久之也是会上瘾的。在家乡,母亲和所有的婶婆们一样,酷爱煮她们的擂茶,无论天晴下雨,闲冬忙夏,隔三差五,茶瘾一来,便哐当哐当地鼓捣起她的擂钵来了。据说客家人自古代从中原迁徙而来,一路风餐风宿露,毕路褴褛,初到陌生之路,只能据山为寨,择山而居,可谓“逢山必有
表兄是父亲的朋友,呼其为“表兄”,是我们那一带的俗称。那年三月,父亲挑着一担沉甸甸乌黑油亮的菜仔,前往十里远的河龙乡油坊榨油。抵达时,油坊己排起了长龙,渐次等候的乡民在隆隆的轰鸣中高声谈天。父亲卸下肩上的重负,抬腕挥抹额上的汗滴。将扁担横在两箩筐上,坐定。缓舒几口气后,父亲从裤袋掏出烟荷袋,掀一张小
客家人婚宴寿庆等大小酒席,都齐整整地要上十二道菜,五花肉永远是压台脚的,犹如晚会明星的压轴,总是排在最后一个出场。中间待鸡或鸭上来时,便是酒酣耳热的中场了,这时也是主人家上场敬酒的时刻了,酒宴的氛围渐至高潮。等到最后五花肉端上来时,客人早已酒足饭饱,看着红通通油亮亮的大块五花肉,已没几人动筷。女人们
村口有一眼泉井,泉水自崖洞哗哗淌出,冬暖夏凉,经年不息。炎炎盛夏,掬一捧清冽的甘泉,享受那一记激灵的彻爽。刺骨的冬日,井池上氤氲着腾腾蒸气。女人们洗菜浣衣,就着温润的天然温泉,不必担心冻裂双手。泉眼上端是青翠欲滴的纤纤竹林,靠后是几座连绵起伏的山丘。盛夏里,天然纯美的甘泉,惹得性急的孩子们趴在井边狂
午夜,隐隐传来钦铃哐朗的动响,我心头暗喜,以为是母亲又在厨房灶前忙活了。梦中醒来,心神恍惚,方知是二手房东婆在煮宵食,丝丝惆怅油然而生。初次远行,我己两年余未回,漂泊愈久,思乡愈浓。几回梦见母亲在灶前煮炒我最可心的饭食。思家的情愫,总在母亲温馨的灶台盈萦盛开……清晨早起,母亲慎慎的从木梯上叮噔叮噔下
一、理发师清晨,薄雾飘缈,早睡早起的鸟雀在滴露的枝头啁啾啼鸣,柔婉脆润的欢唱着乡村的晨曲。玉叔提着小木箱,不急不徐,穿过一路轻纱漫笼的氤氲,来到了老屋组。“剃脑噢,剃脑喽……”清晨的浅梦中又传来玉叔漫不经心的吆喝。心,下意识的一紧,有种想逃的感觉。“好噢……好勒。”各家屋里长一声短一声地应和着。每每
自打礼堂无名火起,剧团所有家当在浓烟中付之一炬。乡亲们从此再难看上一回土香土色的“采茶戏”了。一代代袭承下来的客家文化岂能消遗。歇停两年后,重建剧团的热望又在演员们心里滋生。在剧团骨干老将们的磋商下,演员们又自筹资金购买所有设备:大大小小枣红色的戏箱,琳琅满目的吊饰、眉须、帽冠、挥笤、乐器、和花样繁
骄阳炙烤着大地。走在深圳南山工业区,望着林立的厂房,眼前陌生的一切,令初来寻工的我倍感茫然。我怀揣着一张卑微羞涩的初中文凭,一无技长,问了几处都漠然的摇头。时至午后,腿脚已疲软,徒劳的我七弯八拐,此时却迷失方向,寻不着来时的站台,沮丧的顿在他乡的路口。出门时,身上只有父亲卖谷子换来的四百元钱,工作未
我悻悻的被母亲按在方凳上,手里紧紧的抓着一个红鸡蛋。膝身至脖披束着一块黑布。玉叔正躬腰低首,细细地为我剃头。玉叔年近六旬,承揽了全村的剃头活。村里除屈指可数的几个爱美青年外,其他全是玉叔的杰作。他技法单一,千篇一律。不管什么头型,经他“嘁嘁嚓嚓”一番折腾,尘埃落定,要么像荼壶盖,要么像竽头。母亲将扭
在偏远封闭的小山村,我懵懵懂懂的度过了青涩的年少时光。时常,我愣愣地望着父辈们在风雨泥泞中,身着蓑衣,把扶着犁耙,驱喝着眨巴双眼,毛发尽湿的老黄牛,将生活艰难的犁起。我心中默然。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每逢雨天,村人便攒三聚五,向村中的两个小店拢来,稀哩哗啦搓起麻将。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伯们便派发着烟丝,
一那年,我考入离家二十里远的岩岭中学就读。这是石城县一个小乡镇。我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踩着别扭地“三角架。”驶往老远的乡中学。因腿脚不够长,坐着垫子够不着。三角架斜扭着身板,吃力地深一脚浅一脚,山路遥迢,久了浑身酸疼难耐。初一下学期,我便蹭在横杠上踩半圆了。土路崎岖陡峭,去时全是下坡,回时一路扶推
“雪山上升起,哟,红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美妙清亮的旋律石上清泉般在广场漾溢开来二个偌大的音响,颤人肺腑。伴随着曼妙蹁跹的舞姿,人们沉浸在歌舞升平的欣乐中,尽享太平盛世的福泽。父亲愣愣地望着广场上衣着光鲜激情四溢的红男绿女,笑逐颜开,艳羡不己。这是东莞夜间娱乐生活最丰盛的东门广场。华灯初上,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