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不似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之回乡是经常的,或一月或三两周。在京工作生活已有十载,亦有蜗居家室幼子绕膝,但总有一种漂泊之感。只有回到家乡故居守在父母身边,才终能感到船舶入港湾,宁静恬然。上周末,承父母之命送幼子回乡。其实,每次回家我都是很急切的,这一点和儿子很像。前夜睡不着,早晨醒很早。回家路上,琢磨着家人都在忙些什么。春风得意马蹄急。回家的路上,我总是不自觉的狠踩油门、提高车速,儿子
亲子,请从欣赏开始为人父母固然是爱孩子的。在我周围,有很多家长通过多种方式宣示着对孩子的爱,例如:给他们买最贵的玩具、名牌的衣服、报各种学习或者兴趣班、带孩子游遍名山大川等等。可以说,毫不吝惜金钱、精力和时间。更有甚者,为了孩子前途操碎了心、劳尽了神,以至于孩子还在学前班,就筹划着小学什么学校好、初中培养什么特长、大学要学什么专业、将来是在国内读书还是在国外生活。事实上,我认为用这种方式传达爱意,
昨晚,轩妈在微信中与我分享了《认识、了解“顺应天性的教育”》一文。赫曼博士的理论、泡爸的解说,使我思维豁然开朗。顺势而为的教育,必是快乐的;顺势而为的人生,也必然是充满幸福感的。美国奈德·赫曼博士在《全脑优势》一书中,提出四种思维偏好理论:A-分析逻辑;B-纪律执行;C-感觉表现;D-想象创造。所谓思维偏好,通俗讲,即天性。其中,A天性为主的人,对数字和方向敏感,B天性的人,注重细节发现和程序流程
初中生活凭着自己的小聪明,考上初中,毫无悬念。我的初中坐落于一个叫堂二里的小镇上,距离我们信安镇10公里左右路程,著名的112国道穿两镇而过,好像穿糖葫芦似的,一个葫芦在东,一个葫芦在西。当时,堂二里中学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国办中学,用现在的话说叫“重点中学”,那里汇集了霸州市东半片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而在霸州市西半片,与堂二里初中鼎足而立的是霸州市第二中学,坐落于霸州市内。我的初中,大概划分为三个
闭目端坐口问心,窗外之事耳未闻。不作痴人南柯梦,规划人生是中心。
我的童年我是家里的老大。在我们河北省霸州市信安镇——这个距离帝都一百多公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镇店里,家里老大意味着责任重大,必然要比老二、小三们多吃苦、少吃肉。在我出生的七十年代,物质对于大家来说还是匮乏的。这就意味着作为老大,我的童年物质上要更加匮乏一些。农村的家长们文化都是不高的,教育方式就是简单加上粗暴,对于老大来说又要多挨揍了。说说童年时代食品。那时,各家各户主食多数时间是黄色的棒子面饼
稚子初识诗书乐,夜半无眠黄金屋。身染墨香浅浅睡,梦中犹自做苦读。
世外桃源汉唐风,成都印象似香茗。长街古巷分宽窄,人间天府不了情。
细雨霏霏浸翠微,清风伴我入峨眉。山水相依通灵秀,猕猴领路客相随。
从农村到城市毛主席提出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张。对我而言,在孩童时代,父母经常叮嘱的一句话就是“要从农村走向城市”。而对于我们这个河北小镇上的最普通不过的农家来说,要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恐怕只有读书一条路了。我,77年出生,在儿时的记忆里,我家是贫穷的。一直到我上初中时,周围左邻右舍大多都盖起了红砖房,甚至部分较富裕的家庭还在房屋四面镶嵌上各式的瓷砖。而我家呢?还是灰色的小矮房
不惑今年是二零一六年,对我而言,明年将进入人生第四十个年头。人生不惑。我思想深处产生了一种想法。每天渴望写一些文字,或为记录逝去的经年,或为思考未知之未来。引起我这种想法的种子,大概是读了小说《皮囊》的缘故。和这本书相遇是在我和家人去大连动车上。当时,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爱人的枕边书,大概已经读了两、三遍了。之前,爱人几经推荐,我总是借故推脱。至于,为什么对《皮囊》总是躲躲闪闪。现在想来,其实很简单
橡园春色醉春风,风光独好最清明。问君若有寻芳意,可爱深红爱浅红。
古寨千年造化成,感叹鬼斧弄神功。漫步林间听泉水,恰似人在画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