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口春天大地春回,到大自然中踏青赏花,寻找春天的美好与浪漫,顺便采一把大自然馈赠的山茅野菜,尝一口春天。在那流水的山箐间,水芹菜的嫩叶在传递春的信息,指甲一掐就顺利采下。回家用开水焯一下,可炝炒可凉拌,无论与何物配在一起,都遮挡不住浓郁的香味,菜质脆嫩,营养丰富,爽口开胃,真是野菜佳品。田边地埂上的赖黑麻(车前草),采几把,洗净放锅里滚水中煮,看上去绿绿嫩,闻起来喷喷香,吃起来生生绵,那溢出清洌
多少次,在我梦里,总是萦绕着一个身影,它就是源头由弥苴河,波罗江,凤尾青、玉龙河,苍山十八溪,构成丰富的水源,呈心式汇注大理,形成湖水面积250多平方公里,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的洱海。那影映在梦幻里的洱海,跨过“汉习楼船”的典故,见惯唐南诏间的风云,在大理国的史诗中奔流。“苍山雪,洱海月。龙潜洱海,飞起万片银雪。”在洱海最南端的团山,是观赏苍山洱海景色的绝佳之地。站在山顶,极目眺望,苍山洱海风光
毗雄江两岸微风吹拂那些不善言辞的枫叶热烈地打着旗语彩绘出春天的模样垂柳枝上,柳絮纷扬路旁的健身路径有人在演绎人生的辉煌一片片红叶,飘飘洒洒成为游人手机里的景致两岸矮草高树、千姿百态几朵三角梅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沿河前行,意境开阔驻足观看花灯之乡的雕像刹那间感觉时光浮动若隐若现从沧桑的史册里走来小七姑娘与大脚婆在崴胯舞扇
春节前的家乡与平时不同屋檐下挂满了火腿香肠风肝腊肉丰收的玉米南瓜火红的辣椒田地里减少了忙碌的人影回家的山路回荡着汽车的喇叭声静谧让位给了久别的喧嚣冷清也在悄悄地遁于无形人们的心中灌满了春风脸上浮现着灿烂的笑容所有的快乐元素全部调动这就是家乡的淳朴民风平日在外打拼的人们此时回归根在这里的家庭老父老母脸上挂满久违的笑容留守孩童拥在妈妈的怀中家庭里荡漾着满满的温情充盈着脱贫摘帽后的喜庆过年的味道一天比一
年是什么?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看花灯;走亲友、拜长辈;祭祖先、祈平安。年是幸福的圆月亮。年给乡愁一个载体。“过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它历史悠久、节期长、习俗活动多。过年还是中华儿女心目中分量最重的节日,再大的风雨霜雪依然阻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它比任何一个节日都能更好地诠释我们的民族精神,讲述我们民族的价值偏好。在我的家乡弥渡,“过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更新、庆贺、祈福、迎春、和谐、
古道驿站文盛街,地接云藏通缅印。凤凰桥上千骑过,古槐飘香迎客来,马班驮铃驰万里,赢得名声镇滇迤。亚溪河畔美如画,小河淌水震寰宇。回溯历史,今日的密祉镇文盛街早在唐代,就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驿站”,已逾千年。文盛街无疑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茶马古道进入滇西北及普洱茶产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交通要冲,十字路口。如今,放眼全国,在一些地方,资本和市场把历史文化古镇摔得粉碎,面目全非。而密祉镇文盛街古
弥渡坝子迷人,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催生出许许多多的名特小吃。生长在弥渡,记得住乡愁,忘不了乡味。弥渡卷蹄弥渡卷蹄“五百年一种吃法”。是最受欢迎的特色旅游食品,大众美食,家常菜肴。吃法:弥渡卷蹄共分为两种,一种是装入土陶罐内,间隙用大米炒面拌萝卜丝填充,密封罐口,一月后即可取出食用有酸香味。另外一种是不用进罐,用真空包装冷藏起来。一段时间后,取出切片即可食用。现在,弥渡卷蹄在创新中
远古的民谚这样说:“到了弥渡,不想媳妇”,那里田园花海,家园如梦,历史如歌,生活如诗。田园花海锦缎般的红色弥漫150平方公里的弥渡坝子,每年的4月至12月,整个弥渡坝一片红彤彤。进入4月以来,弥渡坝子成百亩、上千亩规模化玫瑰园的玫瑰花竞相绽放,染红了山岭,染红了村庄,染红了大地。阳光照耀在玫瑰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向四面八方发散,将天地照亮。面对着如此壮阔的玫瑰花海,不由得让人心中发出由衷的赞叹:
弥渡,一个带有些许禅意的地方。我似封存于九顶山九顶寺远古“迷渡”的精灵,又像贪婪吞食着寅街黄粉的古猿人,此刻穿越时空隧道,褪去了伪装,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白子国故地清新而又自然的空气,这空气带着远古“迷渡”的缥缈,带着毗雄江、毗雌江的千回百转,带着龙王庙山、营盘山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朝露晚霞,带着人间第一桥天生桥的险奇秀,把我带进弥渡升起最早炊烟的地方。这是一段文字未曾记录过的历史,静静的尘封于地下数千
弥渡古名“勃弄川”。远在汉、隋时代,就存续着一个生产力较为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氏族部落王国“白子国”,在弥渡存续了几百年后,到白王张乐进求时逊位于细奴逻。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大兵临滇,滇王降汗”,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犍为、牂牁、越巂、益州4郡,弥渡属益州郡云南县地。到了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蒙舍、邓赕、施浪、浪穹、石桥、越析等六诏。而蒙舍诏因为据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白崖(弥渡)诸
“六诏咽喉地,群蛮割踞雄。彩云通汉使,铁柱启南蒙。戎马当年竞,车书此日同。昔日白子国,不复有殊风。”清朝诗人司均的《白崖》一诗,道出了弥渡悠久的历史源流和区位优势。《赵州志》“白崖熟,一郡足”的记载,道出古人对“古滇西粮仓,蔬菜王国”弥渡这片土地的倾心眷恋。弥渡自古就是“十睑沃壤”,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传统农耕的千年文明造就了弥渡鱼米之乡的繁荣发达。站在定西岭,放眼从红岩到苴力13
在这岁末年初的时候,回顾2020的历程,竟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鼠年的我,两点一线是我生活的常态。每天早上8点送大孙子到幼儿园,尔后返回家中,到下午5点半准时到幼儿园接大孙子回家。闲暇的时间,或是窝在家中书橱旁,打开电脑,弓着背,架着眼镜,一边翻阅着、回忆着多年来储存在电脑中的素材、资料,一边在脑海中搜寻着记忆深处的精彩的词句,进行构思勾勒,敲打键盘录入电脑形成文章保存起来。或是“微信读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居然不是当代人为索取旅游效益而搞的嗜头……而是老祖公的老祖公的老祖公传下来的,弥渡自古就是一个富庶美丽幸福开放包容和谐的地方。弥渡之美,美在山91。3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读出弥渡的特点。弥渡最多的,就是山。一座座有名的、无名的山相连,一群群小山组成了一座大山,一群群大山组成一个山系,山系与山系连在一起,组成了弥渡错落有致的四面群山围一坝的地形。
从门前流淌的这条河,就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静静流淌,它是红河源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九顶山麓,接纳坝子东西两面呈羽状分布的16条河流,自北向南,至寅街白塔湾与毗雌河水交汇,穿登鳌桥浩浩南流,贯穿弥渡全境,经苴力锁云桥,进入峡谷汇入礼社江,然后流向更远的地方,河流全长近100公里,她就是毗雄江“母亲河”。毗雄江母亲河,蜿蜒于弥川大地,孕育了美丽富庶的古“滇西粮仓”,传下了“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去到红岩
东方红,太阳升永恒的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朽的音符百年前的7月1日革命先驱汇聚南湖赤诚之心铸就镰刀锤头的鲜红党旗百年征程19次代表大会伟大的思想武装全党改革的理论把中国设计科学的主题加快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集合在党的旗帜下民族复兴“中国梦”圆
那是铜鼓的声音,从遥远的战国早期传来,从秦汉传到南朝,从南朝传到唐宋。越过白子国故都,涉过红河源头九顶山麓,毗雄江畔,这就是弥渡“活”着的铜鼓“藏”着的文明。在“白子国”族民眼中,铜鼓有神,那是他们的祖先和部族首领死后的灵魂化成的。在中国,可能还没有哪一种古物有铜鼓这样多的说道,它和中原的鼎一样,起源于炊具,后来成为权力的象征;它和编钟同龄,却到今天仍然活着;它与人类最重要的稻作文明相联系,有着丰
春节一过,弥渡各地庙(灯)会便开始接踵而来,密祉元宵灯会、铁柱庙彝族踏歌会、五台山对歌会、太极顶庙会、白云寺庙会等等。而被誉为花灯文化活化石的密祉元宵花灯庙会(密祉花灯节),则是最值得你去逛的庙会。弥渡花灯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形成于明代初中、中叶,普及于明末清初,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唱响跳红于二十一世纪初。弥渡花灯历经千年,世代相传。弥渡花灯植根于传统民间信仰土壤,弥渡花灯或源于祭祀神灵的仪式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南诏铁柱庙背后,绵延数十里与巍山县,巍宝山相邻的弥渡西山里散落着群星般的彝族村落。踏着一条条古道,深入到彝族村寨,便会发现南诏一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习惯在这里刻下的深深烙印。每年正月十五弥渡彝族特有的筒号,都会在南诏铁柱庙奏响千年传承的春歌。伴随着悠扬的芦笙、三弦声,浓烈的传统民俗文化弥漫于千年南诏铁柱庙。这里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烂的灯光,但来自弥渡西山、南山、北山的彝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的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弥渡民歌历史悠久清嘉庆《滇系》所记“山歌九章”生动表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追本溯源,弥渡彝族的《打歌调》应是弥渡民歌的源。传说,在一次部落战争中,彝族被外族围困在一座山上
哀牢、无量是世界上著名的山脉,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以惊险奇绝享誉世界,也是中国最美神奇的山脉之一。“仙女湖”就镶嵌在这哀牢山与无量山交汇处的弥渡县牛街彝族乡境内的万山峡谷中,以她独特的风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令人流连忘返。“仙女湖”,其实不是湖。那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间多次扩容建设成的一个全长3。5千米,均宽500米,水域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工修建的水库,呈现出万山峡谷出平湖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