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情欢雨后的夜晚冷清而又没落。一阵寒气直逼我的骨髓。孤寂的路灯依旧坚守着它的信念。于是,我在回家的路上与它默默相伴。于是,我将心中的忧愁一一对它述说……刚好,夜幕撕下它的伪装。刚好,困意使我产生了幻觉,现实与梦想在我脑海里不停的切换着场景……曾经唯一让我… [阅读全文]
现代.情欢爱情是什么让人又喜又有忧一生所追逐的方向为何迷失了就无法去抵抗无法自拔的空间被称为爱的海洋悲喜交加的爱情是疯狂谁是谁的谁无需去理会付出的爱要承受多少累在崩溃的边缘你要绕多少回为了爱我宁愿再疯一回为了爱我变得愚昧为了你我心好累疲惫的情执着的爱不容我后… [阅读全文]
现代.清风想彻悟却不能将你悟透俗事轻浮纷扰恩爱情仇我在真善美之间力求圆满却无法助自己忘却思念直到忧伤的心被黑暗淹没我才得一片宁静稍不留意又被拉回有你的记忆里回忆与甜蜜爱与恨还有善始善终的执着【2021.03.07/21:08】… [阅读全文]
一个执着的追梦人郭文德这个故事很悲壮,主人公确很伟大。1991年,我的儿子一周岁了,传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兰菲姐考上大学了。高中阶段她读了九年,这已是她的第五次高考。我们是堂姐弟,她大我一岁,小学初中高中我们都是同班,并同时参加高考,只是我高考时她没通过预… [阅读全文]
爱一个人是一种种花的体验,在这花花世界留下一股甘泉。没有谁懂,月下爱得惊天动地,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疯狂付出。有没有觉得,还是初恋好,初恋最长情,初恋最心动,初恋越有感情。晚风里,千言万语说不尽,最爱的人你在我的心里。爱,做到永远的可爱,做到永远的努力,你是… [阅读全文]
(一)为了爱一个人心里的念头会有好多好多总是会于某个停顿的片刻在心里翻腾出来然后如星星之火一闪而过那个停留在最初的约定呢仿佛还在只是一转眼就薄凉了指尖上的岁月(二)春日里万物想苏醒少了阳光多了雨天无非也像我样执着也是为了等待一个人那些挣扎的内心在灰朦的天空… [阅读全文]
这时,在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但萨特和波伏瓦不理解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对中国是关心的,1955年在中国呆了两个月,波伏瓦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但他们对当前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完全摸不着头脑。1967年,他们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的邀请,在那里与大使馆的官员们共… [阅读全文]
1967年12月,卡米耶病逝于医院。这个萨特曾经深爱过的女人,曾使波伏瓦为其魅力而倾倒和烦恼的女人,晚年境况十分凄惨。战争时期,由于她支持纳粹迫害犹太人,波伏瓦一度同她关系很坏。迪兰因癌症住院时,卡米耶几乎没有看过他,临终时也不在他身边。为了纪念迪兰,他的… [阅读全文]
1967年2月,萨特和波伏瓦受埃及《金字塔报》主编海卡尔的邀请去埃及访问。陪同他们的有郎兹曼和一名埃及新闻记者。在机场上海卡尔迎接他们一行。他是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朋友和发言人,矮个、宽肩、皮肤黝黑、精力充沛。还有几个朋友在场。他们下榻的饭店距尼罗河只有几步之… [阅读全文]
1966年夏天,萨特和波伏瓦受出版商和东京大学邀请访问日本并讲学。这让他们十分高兴。30多年前大学毕业时,萨特申请去日本作为法语教师讲学两年,未能成功,他深感失望。那次如果去了,会同波伏瓦分手两年,在满足旅行和冒险的好奇心的同时又有着别离的遗憾。这次不但圆… [阅读全文]
1966年7月,一个叫舍恩曼的年轻人找到波伏瓦。他是美国人,住在英国,是罗素基金会的一个秘书长。他向波伏瓦介绍了伯兰特·罗素的计划:仿照纽伦堡审判的先例,成立一个法庭审判美国在越南的战争罪行。他邀请她和萨特作为法庭成员参加。他还特别声明听证会在巴黎举行,他… [阅读全文]
现在萨特和波伏瓦同他们的老朋友贾科米泰的关系开始疏远起来。从1960年开始,贾科米泰的胃一直剧烈疼痛。他的内科医生也是他的朋友告诉他,这只是一般的胃炎,但他仍然忧心忡忡;为了逃避,就拼命工作,这样身体更加虚弱,有时他会晕倒在画室里。贾科米泰不再关心外部世界… [阅读全文]
1965年,萨特收养了一个年轻女子做女儿,她叫阿莱特·艾卡姆。1月底,他提出正式申请,3月,这个申请得到批准。这是萨特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这之前,他们已经交往多年。1956年3月,19岁的阿莱特给萨特来了一封信。她是一个犹太人,有着阿尔及利亚国籍,已经在法… [阅读全文]
1964年5月,萨特和波伏瓦应邀去苏联基辅参加纪念谢甫琴科诞辰150周年活动。由于基辅刚出版一本充满反犹太主义气味的小册子《赤裸裸的犹太教》,他们打算拒绝邀请。后来得知苏联正式批评了这本书,由于朋友们的催促,他们去了基辅。纪念大会后,举行了一千多人参加的盛… [阅读全文]
夏天萨特和波伏瓦在罗马度假时,正碰上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陶里亚蒂去世。此前他们见过几次面。在他的印象中,陶里亚蒂是个不错的人。他既搞政治同时又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本色。他让意大利共产党在同苏联的关系中保持了一定的独立,在国内同非共左派保持了良好关系。萨特为陶里亚… [阅读全文]
1964年夏,一位意大利朋友来信说,他已获悉瑞典皇家学院把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他让萨特准备一份授奖仪式上的演讲稿寄来。萨特面临着选择。他本人想拒绝这个奖,而波伏瓦则怂恿他去领。他们的朋友中,年纪大一些的要他去领,而年轻的学生希望他拒领。最后萨特打… [阅读全文]
1963年,在奥尔加、纳塔丽之后,波伏瓦有了另一个忘年之交。这女孩叫西尔薇·勒邦。早在1960年春,她们就已认识,那时西尔薇正在文科预备班学习。她给波伏瓦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喜欢哲学,喜欢她的书,想见见她。信简短直白。波伏瓦回了信,表示愿意在假期结束时同她… [阅读全文]
就在波伏瓦的《势所必然》出版的同时,萨特完成了他的自传,定名为《词语》,先是发表在《现代》,随即由伽利玛出版社出了单行本。《词语》的出版立即获得评论界一致的好评。虽然对这书有种种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它标志着萨特又回到文学上来了,或认为这是他自欺的新表现,或认… [阅读全文]
1963年秋,波伏瓦回忆录第三部《势所必然》出版。回忆的事件是从战后一直到1962年。她从1960年夏天开始动笔,到1963年春完成。同前两卷一样,这一部也激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争相阅读,反应强烈。由于书中有较多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内容,波伏瓦估计会因… [阅读全文]
1962年春,萨特应邀去布鲁塞尔作一个关于阿尔及利亚和法西斯主义的演讲,博斯特开车送他和波伏瓦去。由于比利时的法西斯分子力量很强大,一路上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直到临出发的前一刻,对方才以事先约定的暗语通知萨特他们怎样走,中途还换了车,有几辆载着荷枪实弹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