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归故里,重九叩禅扉。道里全幽石,隆头尽紫薇。窟岩新塑像,塔寺淡朝晖。登到云封处,焕然影依稀。
群峰崱屴犹行象,众岭蜿蜒若舞龙。浩渺青云护塔寺,玲珑奇石倚乔松。钟声起落涤心垢,塔影偏斜悟法空。翠锁山光湖色秀,悠哉留坐此山中。
━━余2001年深秋去庐山游玩,巧逢枫叶红,饱我眼福。故特作诗,以记之。久羡匡庐景,蓝舆破晓临。游峰腾瀑水,泻岭鸣石琴。青霭迷人径,红阳悦鸟心。喜逢重九日,饱眼火红林。
不觉天将暮,湖光傍晚阴。徐风随舞曲,啼鸟咏诗心。见指非迷月,赏音不在琴。胜游情不尽,石磬出深林
吾子归乡急,坐车回陇东。关山时独往,海水作飘蓬。驿站青烟外,钟声野寺中。天门寻落雁,书信为媒通。
爱作农家客,耕耘与众殊。拉车牛马老,对坐片云孤。向善何期晚,远山入看无。空怀爱幽静,时与道人俱。
学佛皈依者,慈悲第一心。四时怀善念,三世闻觉音。逼拶情根断,才知性海湛。因余羡禅隐,独坐于双林。
楚云传信至,湘水意悠悠。春色开峰翠,花香入石流。临书时羡隐,摹画何乐游。因友求诗故,高吟独上楼。
天欲黄昏开会急,悉闻觉老已生西。寒梅傲骨经霜雪,明月松风别梦溪。拨转轮机腾愿海,适生净土证菩提。生前念佛无疑惑,殁入莲台品不低!2009-12-26,灯下敬撰。
江南十载住丛林,高枕无忧道俗钦。佛性悲田耕不尽,菩提愿海探弥深。泐潭水底生天月,幽谷山前布翠阴。鼻孔无牵身自在,松涛彻响话知音。
沧桑几度任东西,云水衲衣随性归。天上人间翠深锁,法城宝所云自飞。风吹菡萏香盈袖,雨打芭蕉寒袭人。终知意在悠闲外,赏月吟风虚掩扉。
绿林深处是吾家,宝塔擎天映碧霞。涧下松风鸣古调,云中阡陌绣袈裟。青狮时吼虚空寂,白象嚬呻大地哑。惯住山中生性古,客来随点赵州茶。
青州布衫庭前柏,岩下卜居度岁华。淑野空山松籁寂,灵源古寺红日斜。螺峰腊月闻啼鸟,髻岭霜天见牛车。回首江边清邑里,白云深处有人家。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将就苟且,不可修道。得少为足,不可证道。欲免此四过,惟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更须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念念参究,时时提撕。誓穷法海源底,乃名真实男子,出世丈夫。试举“婆子烧庵”一案,请看!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六之“亡名道婆”载: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当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
若是在深山大林里住茅蓬的老禅隐,发明心地后,如唐代的大梅法常禅师那样,过着清风明月般的日子,自可浑然忘记甲子,不计时日,韬光晦迹,深居潜修,保任密行。只知雪落入冬,花开已春,还管他什么过夏与否乎!一概饥来吃饭,悃来眠卧。举足动容,无不是道。既远离闹市人群,亦不必讲究外在威仪,只求心地光明磊落而已。可是住在丛林里的法门龙象则不然,肩负着弘法利生的重担,还须谨遵如来戒法律文而结夏解夏,不许稍有违背毁犯
六祖慧能大师的禅法思想是以“无念”为其核心内容的,此乃参禅悟道之关键,明心见性之枢纽。以故《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曰“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也。欲做工夫到无念地步,须先做到无住,即不住内外一切境界,可谓空有二边不住,中道实相不安也。不住一切时光境界则心不着,心不着处无分别,心无分别即无相。无相无不相,即诸法实相。唯有诸佛方能究竟亲证乎诸法实相义,众生虽则本具此
试问世人,谁能无嗔?当尔逢逆缘、遇违境时,是否还能心平气和,不生嗔发怒呢?若其心果真如如不动,不被外在辱境所迷转,则说明尔有忍辱工夫。正《楞严经》所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也。《金刚经》中的忍辱仙人就有此等工夫,当歌利王割截四肢时,忍辱仙人不但内心不生嗔恨,还说:当我来世作佛时,最先来度汝。歌利王不信其言,忍辱仙人被割截之四肢即刻复原,这才是歌利王心生惭愧以忏悔罪愆。歌利王乃乔陈如之前身,佛陀是忍
儒释二道皆言性,虽然各自所言之范畴不同,其义理发挥亦有浅深之不同,但其究竟之归元却无有二致。学儒者若悟此性,则自可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学佛者若悟此性,亦能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如是之人,堪与天地并称“三才”,亦与日月同辉,参赞化育万物,以补天地化育之不周,发挥个中本有之人生价值。儒教言性,不外六合。正《庄子·齐物论》所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孟子言性善,可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经云: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随着因缘的聚散,人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人生本苦,世界本空。故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菜根谭》云:“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人生苦乐俱全,苦亦乐,乐亦苦。先苦后乐,必有洪福。先乐后苦,苦不堪言。是故为人先须学会肯吃苦头,然后方能干一番事业。吃得苦中苦,才有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慢,在汉代汉语里是个形声字,本义:轻慢,对人无礼貌。《说文》:“慢,惰也。从心,曼声。一曰不畏也。”《广韵》:“慢,怠也,倨也,缓也。”朱子曰:“慢,放肆也。”小孩若对父母师长不生敬畏心,长期以往势必难以循规滔矩,甚至肆无忌惮,不但对父母师长的言教置若罔闻,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一个具有良好教育的家庭,慈母会对孩子百般呵护,令其健康成长;严父会对孩子严格管教,令其知书达理。教育子女宜从幼小时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