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及其与精神品质关系人格,一个人身上能够获得他人尊敬的元素与因子,或者一个人行为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与道德价值。人格与性格是有区别的,性格更多是从生理气质上讲的,性格刚强、性格懦弱、性格火爆、性格平和等等,都有很大的生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人格是就人的社会意义来讲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人的外在及内在有高低短长,他人在内心对其就会有良锈的感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需要哪些条件,或者一个人被
精神的品质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精神追求中渡过的。精神品质: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的内涵与气质,它是人社会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精神品质,有生物意义上讲的比如年轻、有朝气、活力,有生理功能上讲的例如聪明,有社会意义上讲的如意志力、勇敢等,还有道德意义上讲的如善、恶等。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讲精神的品质是从社会意义及道德上讲的。精神品质不同于头脑中所出现的相似理念,它是行为所体现出的,是从精神到行为,骨子里都渗透
关于感情感情的定义:感情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基于自身与外部世界某一对象的利害关系而产生的某种感觉与情绪。要素:1。自己与外部世界(包括人与物);2.利害关系;3.是一种情绪,一种思维状态。感情的发生机制:感觉与认知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感情可能建立在一种浅层的认识之上,用通俗的话说可能是一种感觉,这时它是模糊的、不理智的,感情若建立在深入的认识基础上它才是理性的。感情与情绪情绪是意识活动的外在反映,它反
精神的承载基础人的精神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承载基础之上的,这些承载基础的好坏、性质与特征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构成重大影响:一、兴趣爱好。在外部世界中,人们发现了什么,这可能是偶然的,但事实表明,兴趣爱好确是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得更远的一剂良方,所以科学家总是与科学精神的追求分不开的;文学家总是与社会精神的追求分不开的;而政治家则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一种国家与民族的情绪。客观上讲,人们所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会在
精神的状态自信是精神的品质,需求与动机是精神的方向,快乐、忧伤是精神的状态。品质、方向、精神状态是精神的三要素。所谓精神状态是指人的外表与行为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和内在的状况。精神状态包含两方面因素,1、体能状况,比如熬夜造成的疲劳,比如长途跋涉造成的体能下降;2、心理状态: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如失败与憋屈造成的垂头丧气、成功造成的信心满满、失去造成的哀伤、希望破灭带来的失望等等,再有例如因勇气缺
人们平常谈论的幸福是指什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美好的感受。没有体验,就无法感受。雨林地区,人们无法感受到水的重要性,因为每天都落雨,可是在热带草原,当雨季来临时,草原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欢快的,因为它们曾经严重缺水。当我们体会到了不幸,那么我们也会体会到幸福。没有失去过,怎么能知道得到的快乐;没有渴望过、追求过,怎么会体会到拥有的珍贵与快乐。按时间来分,幸福可分为短暂的幸福、长久的幸福
一些具体精神需要的探秘人遇到挫折与阻碍时,为什么需要鼓励?1、这种状况表明,人有时是不容易看到自己真实的现状与潜力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2、面对强敌,人们都有获得援助的心理,在人们的经验来看,有一个具备强大智慧与实力的帮手站在旁边,心理要安稳得多。3、人们太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并长期依赖这种方式获得成果。4、即使我们并不了解挫折与阻碍是否真的能克服,但鼓励一
精神需要的社会性根源人的社会性是精神需要社会化的主要原因,这种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人社会化的存在,说白了就是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是以集体生活为主的,人的内心充斥着社会化的内容。人之所以强大,主要源于社会化精神的强大,社会化的知识、社会化的文化使得人的精神世界卓尔不群;而人社会化的存在,使得人的内心世界充斥着社会化的矛盾与纠葛,像情感、友谊、爱等这些精神上的现象只有在人类中才更容易发生,这与我们社会化的生
精神需要的自然性根由人们对物质有需要,是因为人们所拥有的物质有匮乏,人们精神上有需要是因为精神在运作的过程中有所匮乏,缺少内容与支撑物及动力。精神有所欠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精神的欠缺呢?是人类所处的相对位置。相较于世界,人是渺小的,人的渺小不仅指人的个体的渺小,还是指人的力量与智慧的渺小。人的渺小使得人在宏伟蓝图面前底气不足,多少美梦难以成真。相较于社会,心灵是孤单的,心灵的孤单是人心相互隔膜造成
精神需要的机理分析什么是精神需要呢?精神需要是相对于物质需要而言的,是指人们心灵在呼唤什么,心灵在渴望什么,心灵在追求什么。它包含了人的精神靠什么来支撑、靠什么来平衡、靠什么来充实等方面的内容,精神需要是精神活动的一种反映。精神需要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它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物,但正是这种虚拟化的存在它才有意义。比方说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这有什么不同吗?前者给人以实实在在的鱼,它解决的是一时之需,但后者
精神需要具体指什么,有哪些实例?从行为上来看,比如,一个人有很多话要向人们去说,这些想说的事可能是受了委曲;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可能是想将自己内心的喜乐说给别人听,这些都是精神需求。从心理上举例,比如人们生活上、感情上遇到了困惑,想得到人们的帮助,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信任、怜悯、同情等。从现实中举例,比如人们崇拜生活中的偶象,希望成为那样的人;人们观看故事、戏曲,喜欢何种形式的文艺节目,
欲望可以由精神产生吗?欲望除了象饥饿一样由身体产生,还可以由精神产生吗?这是可能的,我们的精神具有观察、分析、判断的功能,具有区分好与坏、美与丑、是与非的能力,并且具有选择好的一方面去追求倾向。比如我们爱上一个姑娘,就不仅仅只是对女性性别的要求而矣,更在于一种精神上的选择:与她的同类相比,我们从姑娘身上看到了她与众不同的美丽容颜、特别娇好的身材,从相识中了解到了姑娘温柔的性格、贤惠的品德甚至于与人
爱与人性爱就字面来理解包含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喜欢、认同、亲近、跟随、要等等。一、人们所谈论的爱基于人与人不同的内在关系,有其不同的意义。1、恋爱之爱。它是以性关系为基础,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为目的,通过人们普遍认可的形式——婚姻礼法制度,表达的是这种意思:喜欢并希望得到。2、母爱、父爱之爱。是基于生育关系而产生的爱,作为恋爱之爱的结晶,是一种单方面的爱,表达的是这种意思:喜欢并认同于自己并愿意为之
人性的补充对于纷乱的社会现象,我们常常能联想到人性的自私,但当我们真的得出人性就是自私的时候,我们是否惊讶于我们自身的丑恶呢?其实不然,大自然的物种天生是这样的,惊讶过后,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一直都活在我们的这种原始的心理中,在我们种群的进化中,一直都是这种原始的欲望与冲动在努力推动我们向前迈进,也使得我们的种群得以存在与繁衍,这是所有生物身上共有的特性,也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
人性的自私与善恶的关系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围绕这个问题,人们争论了几千年,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结论。所谓人性,应该是指人的一种性状,它能给人一种关于“人”这一事物的本质认识,人性的归纳,应该是对人的意识与行为的高度统一,能为人们认识“人”这一事物的行为提供预见性,由此我们来探讨善恶人性的合理性。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社会中论品性,人是可以用善恶来划分的。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的性格与习惯具备一定
道德的起源与作用所谓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默认的领域,或者人与人之间一种划分好的责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性与道德到底谁是第一位的呢?显然道德是一个社会性概念,也就是说只有在人与人之间道德才会发生。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一贯宣扬道德而鄙视人性的丑恶,因而使人们产生了一个误区,仿佛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性是第二位的。人性是指人精神的性状,而自私是人性的主要方面。如前所述,人本身是一个利益
帮助与友谊对于人性,帮助与友谊是具有重大缓冲与稀释作用的因素。在社会中竞争不会让人性的自私发生改变,它只能对人的欲望起到抑制的作用;同盟与共同意志使人们看到了他人的力量于己的益处,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利益关系;只有帮助与友谊才是真正让人性得到改观的一剂良药。生活中人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当我们落难、疾病、贫困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我们事业发达、健康、富有的时候也还需要帮助。帮助是友谊的开端,是友谊的桥
人社会性存在的意义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性社会化的根本原因。当我们问自己,生命是如何得来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我们的父母,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同时又哺育了我们,这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社会化存在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并不象种子那样落地就会生根发芽,我们的生命最初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复杂,以至我们离不开人们的爱而独立生存。与此类似,单个的人之所以能存在,与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分不开的。脱离了社会,我
共同意志、奉献与爱心的到来既然人性是自私的,人的思想是从个体出发的,那么共同意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奉献精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在讨论奉献精神之前,首先讨论共同意志,因为共同意志可以看作是奉献精神的过渡阶段。我想,假如人人都能从中获利而又一点儿代价都不付出的事情,这样的事大家一定都愿意做,并且在做这样的事时最容易形成共同意志。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假如有这样一种情况:在某座深山中有很多美味的野
竞争对欲望的抑制作用在有序的社会,人们侵害了他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法律制裁,人们的欲望受到法律的限制;但是在无政府状态下,人们的行为又将怎样呢?在一片无垠的大海中,人们发现了一块肥沃的新大陆,由于土地与财富的关系,从四面八方,人们纷纷涌向这里,在这块新大陆上开展圈地运动。由于圈地的人越来越多,而土地的数量相对逐步变少,激烈的利益冲突开始了,流血事件时有发生,以至发展到不同的势力相互混战的阶段。此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