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力的特点是,通过直观抽象出一般概念来;从时间的角度看,是先有直观后有概念。如果一个人确实是这样来认识事物,首先不靠老师,也不靠书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获得知识,他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直观导致哪个概念,而哪个概念表达了他的直观;这两个方面他都了然于胸,于是就能正确对待他所面临的事情。我们把这称为自然教育方式。与此相反的是人为教育方式。它首先让书本上的东西、别人讲的东西塞满我们头脑,然后我们
据报道,“吉林省委决定,免去贺电同志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职务。”此前,7月29日,吉林省委决定,成立由省委政法委牵头,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贺电所作《平安经》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联合调查组班子的部门齐全,力量强大,最后却只有“免职”两个字,而且无任何相关说明,即“调查核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是“免职”而不是“停职”
现在稀奇古怪的事情天天有,而且人咬狗这样的事情都不稀奇了,然而这本《平安经》的出笼还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力。该书满篇都是“xx平安”,而这“xx”似乎无所不包。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书吗?我怎么看都像是鬼画桃符,是一扎装订起来的道士“驱邪”符咒。我原以为,这肯定是哪个江湖骗子拿来唬人的东西;结果一看该书作者的履历,吓了我一大跳:贺电,法学博士、书法文献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警监,享受国
我们只要看看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就可以知道,女人并不必然要承担沉重的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方面的。她对自己生命的回报并不反映在这种劳动上,而在于其它方面的辛劳,如生儿育女、服从丈夫(她应该是讨丈夫喜欢的温顺伴侣)等。她不会大悲大喜,也无须展示自己的力量。与男人相比,她应该更为温和、宁静和平凡,而在幸福方面则与男人相差无几。女人生性幼稚,比较轻浮,头发长见识短,总之,她们长不大,就像个大孩子,介乎
一个人的名誉是短暂的,而其名声则可以长存。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名声仅指在严格意义上名实相副的名声,而非那种名不副实、昙花一现的名声。名誉是要求人们在某种境况下都会出现的品行,是他们必备的;而名声则并非必备。人人都有名誉,但不是人人都有名声。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较大的名声。人们获得名声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有过人的品行;二是有杰出的作品。过人的品行靠其精神的高尚,杰出作品靠智力的超群。这两条成名之路各有优劣
骑士名誉所奉行的原则跟我们上面所说的名誉都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它在意的并不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是他人是否表达了这种看法。他人也许对我们的看法极坏,十分鄙视我们,但只要他不说出来,我们的名誉就没有遭到损害。另一方面,即使我们的品行能获得许多人的敬重,只要有一个人表示对我们的鄙视,不管这人是多么卑鄙和愚蠢,我们的名誉都受到损害;如果不想办法挽回,它就永远被玷污了。因此,骑士名誉不在于他人是怎样看
名誉的问题要比人的地位问题更为复杂难解。我们先得给名誉下一个定义。如果我说“名誉就是外在的良知,而良知就是内在的名誉”,我想很多人会赞同这一说法。但这一定义似乎过于空泛,没有深入问题的要害。我认为更有实质性的说法是:“名誉,从客观上看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从主观上看是我们对这一评价的注意。”从主观方面看,对名誉的追求可能会对人们产生一些好的影响,尽管它们并不是纯道德的。一个人只要没有完全堕落,就必会
只要我们认真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自由这一概念具有否定性。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自由时,是指起阻碍作用的东西不存在。相反的,那些起阻碍作用的东西显示力量时,则具有某种肯定性。根据这些东西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将自由分为三类,即物质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物质的自由是指阻碍自由的种种物质并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田地、自由的热(非化学性质的热)、自由电子、自
我还有一个事实可以证明同情心是真正的道德动机,那就是,动物也会受到它的保护。在其它欧洲道德体系中,人们对动物的鄙视态度令人难以容忍。他们认为动物没有任何权利;这种错误的看法暗示,对动物谈不上什么道德问题,或者用其道德规则的语言来说,我们对动物没有任何义务。西方这种粗暴的观念让人厌恶,其来源就是犹太教。而在哲学上,这种观念是建立人和动物之间有着根本差别这一观点之上的,尽管事实正好与此相反。我们知道,
如果一个人愿意承认正义和不义之间的道德界限,在没有国家或其它权力强制时也承认这界限的有效性,也就是他在肯定自己的意志时决不否定另一个体的意志,那么他就是一个公道人。这就是说,他不会为了增强自己的快乐而把痛苦加在他人身上,他不会犯罪,而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财产。在这个公道人身上,个体化原理已不再将人我之间划分得泾渭分明;他不像恶人那样只是肯定自己的意志而否定他人的意志、将他人看成跟自己有本质不同的假
在任何时代都有仁慈行为的存在,但只是基督教才首次在理论上把它作为一种美德提出来。基督教不仅把仁慈列为所有美德之首,还提倡将它施行于我们的敌人。当然这是说的欧洲;因为在亚洲,早在基督教诞生一千年前,就已经把对周围人的仁慈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并要求在生活中践行。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人对他人的同情是存在的,尽管其根源仍然相当神秘;同情的第一阶段具有否定的性质,而第二阶段则有根本的不同,产生的行为具有肯定的
意志表现为无数个体中对自己身体的肯定,而一个个体由于利己的特点,很容易超出这一肯定,乃至否定其它个体中显现的同一个意志。这就破坏了别人对意志的肯定,其做法可能是毁灭或伤害别人的肉体,也可能是强迫别人身体的力量为自己的意志服务,而不让其为别人身体中显现的意志服务。这种破坏别人对意志肯定的行为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冠之以“不义”的名称。尽管他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着十分清晰的抽象认识,但在情感上就能立即
在同情的初级阶段,它对抗着自利和敌意的动机,不让我们去做给他人造成痛苦和损害的事情;当同情心达到高级阶段时,具有肯定的性质,也就是会让我们去帮助他人。康德十分武断和牵强地把这两种情况说成是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实际上更为准确地说法应该是正义行为和仁慈行为。这两种行为的明晰自然的区别就是:前者具有否定性,即不去做伤害他人的行为;后者具有肯定性,即去帮助他人的行为。之前所说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
我已经指出,同情是唯一没有利己因素的行为原因,因此是唯一的道德动机。有人感到它难以理解;下面我想通过我们的经验以及人类普遍的感情来说明我的看法。没有什么比残忍更能激发起我们道德上的厌恶。我们可以原谅其它任何行为,却无法原谅残忍。这是因为,残忍正是同情的对立面。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十分残忍的事情,例如报纸上曾报道,一个母亲用滚烫的油灌进自己5岁的儿子喉咙里,导致其死亡,还把另一个更小的孩子活埋了。还有一
现在我要指出一切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之动机。我所说的这一动机,由于它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跟那些舍本求末、强词夺理、无中生有的说法毫无共同之处,然而这些说法却被迄今为止的所有伦理学体系当成道德的来源和基础。我所说的动机,不是随意的假设,是唯一可以得到证明的。不过由于这一证明要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我得先给出如下一些前提条件,它们是可以看作公理的,只有最后两条是根据前面的分析推出来的。一、如果缺乏某种动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真正的道德基础,但没有什么结果。于是有一种看法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独立于人类法规的自然道德,或者说道德只是人为的东西,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克服自利和敌意而发明的一种工具,因此,没有宗教的实际维护,道德就会完全垮掉,因为它自身缺乏内在根据和自然基础。警察和司法部门不能完全满足维持社会秩序的要求,因为有些犯罪行为很难被发现,而且即使被发现,在没有警察参与的情况下,人们要想去制止和
人类另一个基本美德是仁慈,与它对抗的敌人是敌意。我们先看看敌意可能达到的程度。较轻的敌意随处可见,它很容易被加深。歌德说:“在这世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反感已成常态。”也许平时我们对此印象不很深,这是因为人们以文明礼貌来掩盖彼此的敌意,不让看到它的普遍性,然而仍然无法不让它表露出来:例如,背后说人坏话甚至有意诽谤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至于人们有时突然爆发出来的怒火则表明,他们心中的敌意是多么强烈,
人和动物的行为动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利,也就是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适。这种自利跟人和动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它们的本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都是源于自利。我们在对人的行为作出解释时,首先采用的就是这一观点。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诱使某人去做某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他的自利之心。从根本上说,一个人自利的程度是没有止境的:他想百分之百地保有自己的生存,百分之百地摆脱一切痛苦,百
我说过,人的所有幸福或达到满足的状态,其性质都是否定的。换言之,消除了痛苦而已,而痛苦则具有肯定性质。因此,我们衡量幸福的程度不是看有多少快乐,而是看消除了多少痛苦。如果这一看法成立,那么,比人类低级的动物所拥有的幸福一定比人类要多。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考察一下。无论人类幸福和痛苦的形式如何变化,指引人们去追求幸福和逃避痛苦的物质基础就是肉体的舒适和痛苦。这一基础性的东西是有限的:仅仅是健康、食物、抵
据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出于某种错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就留在这个世界上,直到完成这一工作为止。这倒是万物起源的一个绝妙说法!按照佛教教义,世界是由于涅槃境地的宁静被某种不明不白的骚动打破所致,而这种变化似乎是注定的。这种说法与自然科学理论有某种相似之处,后者把太阳的起源归之于远古时期一种无法解释的云雾。由于道德上的错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糟,而物质世界的情况也是一样,直到出现今日这种十分凄惨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