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底,我获得诺贝尔奖,让我略感意外的是,我获得的是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婚姻与道德》一书。我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心中有些惴惴不安,因为我想起,正好在300年前,笛卡尔应克里斯蒂娜女王之召,去了斯堪的纳维亚,因感受风寒而死亡。不过我们在斯德哥尔摩的住处却很暖和,也很舒适。我们去时那里正下雨,但没有下雪,这让我们感到有点失望。颁奖场面十分隆重,同时又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我很惬意。不过我为另一位获奖者
1944年回到英国时,我发现自己有些观念有所改变。我再度享受到讨论的自由,这在英国是很平常的,在美国却很难得。在美国,如果走过来一个警察跟我们说话,就会把我的小儿子吓得哭起来。英国人都不怎么狂热,这让我也收敛了自己的狂热态度,我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到40年代末,这一感觉更为明显,因为我不但没有被视为有问题的人物而限制同年轻人打交道,反而有英国广播公司邀请我为里斯讲座作第一场演讲。我非常喜欢这种自
关于"天人之分",荀子有一段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
荀子的天人关系观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学术界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的看法和评价也多有分歧。下面一系列文章拟结合有关论述对此作一些分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要弄清天人关系,首先得把"天"、"人"的内涵的搞清楚。天人关系的"人",其含义自明,毋须多言。而"天"的问题则较为复杂,须得详加辨析。一种最常见的观点是,"荀子认为天就是自然或自然界。"(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他说:“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隐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荀子·性恶》,以下只注篇名)如果不是人性恶,圣王就没有必要存在,礼义也就毫无用处。这就说明,性恶论是圣人统治论的思想基础。他明确说:“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
与性相反,伪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荀子·性恶》,以下只注篇名)所以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伪的产物。“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儒效》)“化”就是改造、教化,也就是“起伪”。“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礼论》)伪就是对人的本性进行加工,使之合乎礼义。荀子认为,性与伪的关系,也就是恶与善的关系,两者是必然联
荀子关于人性的思想可以归结为“性恶善伪”四个字。什么是性?荀子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荀子·性恶》,以下只注篇名)“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性恶》)“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也就是说,性是人天生的,不学而会的。与性联
的确,自学者的爱是抽象的。他与其说是爱人类,倒不如说是借这个名义来逃避自己的孤独,虽然他并不自觉。一旦他感觉到同洛根丁谈不拢来,他就由爱变成了恨——这样的人道主义者!洛根丁感到,既然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毫无理由的,没有根据的,那就没有任何一种性质能够标明它们,无论这种性质是好还是坏。就一个个人说来,他们既可能好又可能坏,他们可能一时好又一时坏,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大都是好和坏的混合物。他们的性
《厌恶》的主要人物除了洛根丁就是那个自学者。看看他们两人的对话和交往是很有意思的。人,人类,人道主义,这是他们谈话的主题。自学者是个人道主义者;应该爱人类,人们是值得钦佩的,这是他的思想。洛根丁毫无疑问不同意他的思想,但洛根丁并不是个反人道主义者,他只不过不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而已。但说实在的,我们在评论两人之时,很难断定到底谁更像个人道主义者一些。应该爱“人类”吗?人们是值得钦佩的吗?在回答这种问题
洛根丁不断地寻求奇遇,但不断地处于失望之中。他曾以为自己过去有过奇遇,但慢慢地发现这只不过是在自欺。人的过去如果不跟当下现在联系在一起,那它就什么也不是。人们常常拿自己的过去,也就是经验,来掩饰自己在当下现在的孤独、无所凭依、软弱无力。但这是徒劳的。人是被抛进现在中,他总是不能离开现在的“我”。过去的事情,哪怕是极平凡的,只要你加以叙述,它就成了奇遇。所以人们往往自己上了自己的当。我们以为自己记得
这个“疯子”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和荒谬的世界。偶然和必然,这似乎又让我们置身于哲学领域。但我们最好不要逗留在一般概念范围内。偶然是尚未显露的必然性,这个世界是必然性的世界,一切都是必然的,——这好像也不无道理,但在“我思”之后,它不再是这样。这是一条树根,但它又不仅仅是树根;我们关于树根的知识并不能说明它为什么是这个样的,并不能说明这一个树根。是的,树根具有吸水的职能,它供给整株树水分和养
我有时想,人是群居的动物,这话是不错的——否则人类社会无已形成——但人也需要一点孤独。大群的人没日没夜地拥挤在一个大房子里,恐怕难以维持下去。人们多数时间是一家在一套房间里或一人在一个房间里,这就是孤身独处时。人们有时对最亲密的人也会说,“请你让我一个人静一静!”现代文明造成的人口高度密集、喧闹、嘈杂,已经成了公害;住房更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孤身独处(求得一小片属于自己个人
纽约学院是纽约市政府主管的一所学校。到这个学院上学的人要么是天主教徒,要么是犹太教徒,而学院的奖学金几乎都给了犹太教徒,从而引起天主教徒的公愤。实际上学院受梵蒂冈控制,纽约市政府不过是其傀儡而已。然而学院的教授们要装出一副充满学术自由的样子,于是推荐我来这个学校。一个英国圣公会主教十分气愤地抗议该学院聘请我,而一些神父也告知警察,我应该对当地犯罪者的行为负责。有一个妇女的女儿在学院某个系读书,我跟
1929年我出版了《婚姻与道德》一书。1940年我在纽约遭到人们攻击,他们主要的依据就是这本书。我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多数婚姻中都不可能有完全的忠诚,但夫妻双方无论各有什么样的婚外情,他们仍然应该成为好朋友。但我认为,如果妻子因私情而生下小孩,丈夫不是孩子的生父,婚姻再继续下去是没有好处的,而离婚是较好的选择。不过现在我对婚姻的看法可能又有一些变化。任何一种关于婚姻的理论都会遭到难以回应的
1900年7月,国际哲学大会在巴黎召开,怀特海和我决定参加,我应邀在会上宣读了论文。这次大会可以说是我精神生活的转折点,因为我在会上见到皮亚诺。我以前就听说过他,还看过他的一些著作,但并没有用心去钻研他的那些符号。在这次大会上,我发现,他的发言论证严密,在辩论中也总是占有优势。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我断定其优势是来自他的数理逻辑,因此,我请他送给我一套他的全部著作。会议一结束,我就开始仔细研读他和他的
1895年初,我在柏林大学学习,攻读经济学,同时继续做研究员资格论文。这时我在精神方面的目标已经基本确定,我决定不要任何专门职务,专心从事写作。这一天天气晴朗,但很寒冷,我独自一人在动物园散步,构想着未来的工作计划。我打算写一系列关于各类科学哲学(从数学到生理学)的书,同时还要写一系列关于社会问题的书。我希望最后这两个系列的书能够综合在一起,做到既科学又切合实际。显然这一计划是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不
(一)自从美国打压“华为”以来,一向低调的任正非先生成了网红人物。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谈话显示了一个大企业家的胸怀和眼光,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的强调,更是切中要害之谈。记者问:“当外界都在担忧华为如此生死攸关的一个时刻,您反而有点超然物外要谈教育,教育还是您最关心的事情,为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这些基础的科学走到这一步,
在当皇帝的第十三年,孙权拒绝了百官立皇后和王子的建议,同时又下令各地禁止进献皇帝御用的方物,并下令降低皇帝的伙食标准。这样他在衣食住行几方面都做到尽量节俭。我们想象中的帝王,不过分奢糜就算不错了,那里有节俭如此的?反倒觉得孙权不可理解。从常情想,当帝王者不是为了功成名就后舒舒服服享受一番,又为了什么?即使草创时期还不能这样,现在称帝多年了,还不能尽情享受么?如果不是这样,当了皇帝还要节衣缩食,那当
孙权当皇帝后,长久未立皇后和未封子为王。在他即位第十三年,百官上奏请立皇后和以四位儿子为王。孙权下诏书作答说:“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民众劳累困苦,况且有功的人有的还未录用,饥寒交迫的人民还没有抚恤,却要滥割土地使自己的子弟富裕,提高爵位来宠幸自己的妃妾,我很不赞同。请你们放弃这种建议。”他拒绝了百官的奏请。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和“家天下”是联系在一起的。通常当皇帝的是把这个国家看成他个人私有的和他一
孙权当了十八年皇帝,在都城建业(今南京)的住处还是他三、四十年前当将军时的将军府。由于时间太长,柱材较细并开始腐朽,房屋有倒塌的危险,于是下诏修建这个建业宫。他的诏令是拆除武昌宫,将其材料砖瓦运来作修建之用。主管官员上奏说:“武昌宫也有二十八年历史了,其材料恐怕也不堪使用,最好是下令在全国普遍砍伐木材交纳使用。”孙权的回答是:“大禹以简陋的宫殿为美,现在战事还没有完结,百姓承担的赋税很多,如果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