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特别在丧葬问题上提倡节俭。他在批判儒家“足以丧天下”的几件大事中,有一件就是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厚葬久丧,重为棺槨,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二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以下只注篇名)墨子描述了当时厚葬的情况:王公大人有丧事的家中,棺木一定要有多层,埋葬必须深厚,死者衣服必须多件,随葬的文绣必须繁复,坟墓必须高大。匹夫贱民家中有丧事,竭尽家产也要这样做
节用是墨子的一个基本的治国思想。从正面说:“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从反面说:“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墨子·七患》,以下只注篇名
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与西蜀交恶。在对方大军来犯之时,为了争取魏国中立,他向曹丕称臣,以赢得同刘备作战的时间,并非真的放弃独立而归顺魏国。曹丕虽然没有立即利用这一时机向吴国进攻,但他对孙权投降的诚意是有怀疑的。为了消除曹丕的怀疑,孙权想尽了一切办法,采用了一切手段。其中一个重要步骤是利用浩周。浩周是于禁军队的护军,同于禁一起被关羽俘获。孙权袭杀关羽后,得到于禁、浩周等人。他十分礼待浩周,这当然是有用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并接着取代汉朝称帝,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的群臣商议后认为,不应该接受魏国的封号,而应称上将军九州伯。孙权说:“九州伯,从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从前汉高祖也被项羽拜为汉王,这是时势造成的,那又有什么损失呢?”于是接受了吴王的封号。此前向曹操表示臣服,虽然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毕竟是汉相,归根到底还是臣服于汉朝。现在汉朝已不复存在,是向魏国称臣,这个情况跟以前不同了。所以群臣反对
吴、蜀因借还荆州的事情交恶,孙权感到刘备这个盟友不可靠,遂有夺荆州之意。为避免两面受敌,他向曹操称臣。据魏国人说,他还向曹操“称说天命”,即劝曹操当皇帝。这样,在我们面前似乎站着两个孙权。一个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夕,雄姿勃勃,英明果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孤当与曹孟德决一死战!”他还拔刀砍奏案,“诸将吏有敢再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孙权很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同群臣一起喝,有时喝得酩酊大醉。在武昌时,孙权有一次临钓台饮酒,喝醉了。他叫人用水洒在群臣身上,并对他们说:“今天饮酒要喝个够,直到喝醉了掉到台下水中为止。”张昭见了一句话也不说,板着脸走到外面去,坐在自己的车中。孙权让人叫他回来,对他说:“大家一起喝酒是为了取乐,您为什么发怒呢?”张昭说:“古时纣王搞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他当时也以此为乐,不以为恶!”孙权没有说什么,也就
世人谁不愿意当英雄,当勇敢者,谁又愿意背上一个脓包和懦夫的名声?但什么是勇者,你能解释清楚吗?像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人当然应该算是英雄,是乱世英雄,是勇敢者。但是否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英雄和勇敢者呢?我想应该有。孙权手下有个叫是仪的,为人正直有骨气。奸臣吕壹当权时,平白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诽谤朝政,孙权大怒,把刁嘉抓了起来,叫人仔细审问。当时吕壹专权,陷害无辜,众臣人人自危,一片恐怖气氛。当问到因此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我越来越爱慕史密斯家的那个还未嫁人的女儿爱丽丝。她比她的哥哥更有礼貌,比她的姐姐更有责任心。她对我的友好和亲热,同我在自己家体验到的最好态度一样,却没有我的家人那些过于正经和偏见。她比我大五岁,从年龄上看我俩似乎有些不般配,我也不知道她是否能够等到我长大成人,但我下定决心,并且这决心越来越坚定:只要她等着我,到时候我就向她求婚。1893年5月,我进入成人期,我同爱丽丝的恋爱关系
我的童年总的来说是快乐舒畅的,同我打交道的那些成年人大都和蔼可亲。在我的印象里,到了现代心理学家所谓的“潜伏期”年龄,我的情况有了一个十分明显的改变。这一时期,我很喜欢说粗话,做出很冷漠的样子,以显示出一种男子汉气概。我开始瞧不起自己家里人,因为他们很害怕听粗话,还有许多荒诞不经的想法,如“爬树很危险”之类。由于他们对我做的事情这也不许,那也禁止,我开始有了说谎话的毛病,并一直持续到二十一岁;我情
除了祖母,家中还有罗拉叔叔和艾佳莎姑姑,他俩都是一辈子没有结婚。罗拉叔叔在我的童年也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同我谈论科学。他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但性格十分内向羞怯,以至于完全不能同人正常交往。由于我是个孩子,他就不感到害羞,往往显示出一种特别的幽默感,这是其他人看不到的。他的专业是气象学,对1883年克拉卡多火山爆发有着深入研究。他常常给我解说这次火山爆发造成的异常壮观的落日景象,由此激发起我对
可以说我对母亲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只是记得有一次我从小马车上被甩了出去,她似乎就在现场。这事我一直记着,多年后我终于从其他人那里得到证实。对于父亲,我只有两个印象:一是他给了我一张图画,是红色的,我很喜欢;一是他当着我的面洗澡。我的父母被安葬在莱维斯科花园里,后来又被移葬到家庭墓地,在查理斯。在我记事时,祖父已经年过八十。他坐在轮椅里,在花园里被人推行着;或者坐在书房里读英国议会简报。祖父去世时我才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数学、逻辑、哲学、政治、历史、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罗素在自传的开头说,他一生始终为三种激情所支配:一是对爱情的渴求,一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有一个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可以十分准确地勾勒出他一生的大致轮廓。罗素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家庭清教徒式的氛围和
《礼运》的大同思想,它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关于此点,伍非百先生解说得十分清楚:“今考礼运大同说,与其他儒家言不甚合。而与墨子书不但意义多符,即文句亦无甚远。天下为公,则尚同也。选贤与能,则尚贤也。讲信修睦,则非攻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则兼爱也。货恶其弃其地,力恶其不出于身,则节用非命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又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则‘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只有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来判定它是否可能是孔子的思想。实际上,上述那些认为“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的学者也确实从《论语》中找根据。如有论者说:“尽管它(指《礼运》——本文作者注)不是孔子的作品,也不能否认,这种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基本上与孔子《论语》中的很多论述相符合,是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的。”(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南开
《礼记·礼运》中有一段孔子论大同和小康的话,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如上世纪30年代,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然则何者为孔子之所谓郅治乎?读《礼运》一篇,则知孔子之所慨想者,在于大同。而其行之之序,则欲先恢复小康。”(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p。57)同时期还有学者认为:“孔子晚年之政治理想,有‘大同’、‘小康’二种。大同为孔子理想政治之
这里有一个问题,老百姓在饿肚子甚至濒临死亡的情况下,如何还会对政府有“信”呢?这就要靠统治者平时对老百姓思想上的教育和训练了。比如,给老百姓灌输这样的思想: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莫养君子。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统治者可以教训老百姓让他们跟着走,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还说:“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老百姓学了君子教授给他们的大道理,就容易听统治者使
当“去食”达到要饿死人的程度时,孔子是主张统治者宁可自己饿死而守信于民,还是主张宁可老百姓饿死而对政府有信?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另一个问题。徐复观反对萧公权“孔子教民重于养民”的说法,认为“爱民养民是儒家规定给人君的最大任务”。(徐复观:《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我想问的是:君与民到底谁养谁?《论语·子路》有“樊迟请学稼”的故
孙权确实是富于冒险精神的人。同时我们还看到,他一生中几乎没有打过大败仗——就像刘备在夷陵、曹操在赤壁那样的败仗。他身上还有另一个方面的特点,就是稳重。不看准时机,他不会轻易大动干戈。魏明帝睿死,儿子曹芳继位。有大臣上奏请孙权趁此机会动员吴国全部军队,由襄阳、淮南、淮北三个方面向魏国进攻,认为可以借此一举平定魏国。这个建议描画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孙权并没有采纳它。据史书记载,有多次,孙权出兵,看到势头
孙权也知道,夺荆州是一着险棋。其风险不在夺荆州这个行动本身,而在于其后果及连锁反应。这一行动开始后,吴蜀联盟破裂,蜀军必大肆来犯;若此时魏国趁机夹攻,吴国就很危险了。但若不趁关羽攻襄阳之机夺取荆州,吴国就始终处于两面受敌、被人扼住要害的威胁之中。所以夺荆州是一次不得不进行的风险。虽然压力极大,后果难测,还是得做。这确实是一着险棋。夺荆州的行动倒是出奇的顺利,几乎兵不血刃就获得完满成功。此后东吴的情
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对于孙权这种地位的人来说,还不是表现其勇敢和富于冒险精神最典型的场合。更能体现出他的非凡勇气的,是在重大决策上的态度。曹操南下荆州,降刘琮,败刘备,逼迫孙权俯首归降。这是对孙权勇气的一次最大的考验。众大臣除一、二人外,都料定抵敌不住,主张不如投降。而且孙策临终时还对张昭留下话:“万一形势不对,可以逐渐向曹操归降。”孙策当时对其弟孙权的才能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他的这个话也是为了留有